通常指西元前12~前1世紀希臘本土及其附近島嶼和小亞細亞西部沿海地區的美術。從廣義來說,它也包括前1100年以前的愛琴美術,以及在希臘影響下的地中海沿岸廣大地區的美術。

  居住在當時希臘土地上的人們,包括自前2000年就在邁錫尼一帶定居的亞該亞人、來自北方的多裏安人、和散居於地中海沿岸和島嶼的愛奧尼亞人等部族,通稱為希臘人。起初,來自北方的居民還處於以遊牧為生的新石器時代,隨著他們向希臘南進,融化瞭邁錫尼等較為先進的文化,,學會瞭農業生產和制陶、冶鐵等技術,加上向外征戰和擴張,社會結構逐漸向奴隸制過渡。但是在那裡並沒有形成統一的、地域廣大的國傢,卻出現瞭一批以城市為中心的各自為政的小國,即城邦,如雅典、德爾斐、科林斯、斯巴達等都是當時較為興盛的城邦。在城邦內部,實行除奴隸以外的自由民(主要是奴隸主)享有的民主政治,社會經濟得到適當的發展,人們生活較為安定,在此基礎上文化藝術隨之蓬勃發展,在哲學、自然科學、史學、文學、戲劇、美術等方面都取得瞭輝煌的成就。前5~前4世紀,是希臘美術的全盛時期,產生瞭米隆、菲迪亞斯、波利克裡托斯、斯科帕斯、普拉克西特列斯等一大批傑出的藝術傢和帕臺農神廟、宙斯祭壇(帕加馬)這樣的藝術寶庫。令人惋惜的是希臘藝術品的原作有很大部分已經被戰亂和災變所破壞,或消失在歷史變遷的漫長歲月中,現在所能見到的大都是一些殘存的極不完整的遺跡和後人所作的摹制品;但從這些遺跡和摹制品中還是可以看到古代希臘藝術的大致面貌和它們所達到的高度水平。2000多年來,希臘美術被尊崇為造型藝術的典范,它的影響久已超出歐洲的范圍而遍及世界各地。

  建築 希臘的城邦是註重公眾活動的社會,人們都在露天的廣場上進行政治和宗教的集會以及商業、體育、娛樂等活動。現存的建築物遺址主要就是神殿、劇場、競技場等公共建築,其中尤以神殿為一個城邦的重要活動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時期建築的風貌。

  希臘人信奉的是多神教,神殿就是為供奉某一神祇而建的殿堂。典型的神殿是大理石建成的有臺座的長方形建築,東西兩面是出入口,上面有扁三角形山墻;中間是供置神像的正廳,前後各有一過廳(有的隻有前過廳);殿堂四周是一圈柱廊,構成這圈柱廊的列柱既承負瞭整個建築頂部的重量,又是神殿外觀的重要部分。希臘神殿的建築風格莊重典雅,具有和諧、壯麗、崇高的美,成為西方傳統建築的楷模。

  神殿列柱的柱身一般都是刻有垂直槽紋的圓柱,上端直徑比下端略小,這樣避免瞭柱身圓面的單調,又加強瞭它的穩定感。柱頭的式樣是希臘建築藝術最集中的體現,按其起源和制式的不同,分為多裡安式、愛奧尼亞式和科林斯式3種。

  多裡安式 這是較為古樸莊重的一種柱式,為多裡安人所創,盛行於前6~前5世紀。它的柱身比例較為粗短,高度為基部直徑的4.5~6倍,中部略微向外鼓出;柱的下端直接置於石臺上,不另加基座;柱頭是由一扁圓形墊石托著一塊厚實的方形石板,再與上面的楣梁相連,整個柱形樸素、穩重、堅固。現存的希臘神殿遺址多數屬於多裡安式,較重要的有奧林匹亞的宙斯神殿、科林斯的阿波羅神殿、埃伊納的雅典娜神殿和意大利南部帕埃斯圖姆希臘移民所建的波塞冬神殿等。最著名的雅典帕臺農神廟也屬於多裡安式體系。

希臘柱式

  愛奧尼亞式 它來源於小亞細亞沿海和附近島嶼,盛行於古典時期(前5~前4世紀)。它的柱身比多裡安式來得修長(高度為底部直徑的8~10倍),垂直線紋更為精細,中部鼓出不大明顯,下端與上端的直徑也較為接近,柱的底部加上瞭經過細致雕飾的圓形基座。愛奧尼亞柱式的最大特點是在柱頭上加瞭渦卷形裝飾,這種裝飾似由某種植物的卷葉變化而來,它以兩個對稱的螺旋形為主體,中間柱體上還刻有更為細密的箭簇形草葉和貝形裝飾圖案。整個柱式優美、輕靈、典雅,有別於多裡安式的雄渾、堅實。當時的建築師似乎傾向於把這種柱式用於較為小型的建築物。現存的愛奧尼亞式建築有雅典衛城的厄瑞克透斯和尼凱殿以及小亞細亞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殿等。

  科林斯式 這是出現較晚的柱式,流行於希臘化時期,因最初為科林斯人所創而得名。這種柱式是從愛奧尼亞式加以變化而成,柱身與基座大致與愛奧尼亞式相仿,所不同的是柱頭的一對旋渦形紋沒有瞭,代之以繁密重疊的卷葉形裝飾,較之愛奧尼亞式柱頭更顯得精致華麗。科林斯柱式最初用於建築的內部,到希臘化後期和羅馬時期才更多地用於大型建築。

  希臘公共建築除神殿之外,露天劇場也占有重要地位。這種劇場通常建於環形山坡之間,舞臺是在中間的底部,半圓形散開的座席順著山坡斜向上邊。劇場的佈局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使得觀眾在視覺和音響上都達到盡可能完美的效果。著名的遺跡有埃皮達魯斯圓形劇場和奧林匹亞競技場等。

  雕塑 雕刻是希臘美術中最重要的部分,它集中地體現瞭希臘人對美的理想、非凡的藝術才華和對人體的精深研究。許多最優秀的雕刻作品因氣勢宏偉、形象完美和風格洗練而罕與倫比;千百年來無數雕刻傢、畫傢、工藝傢都曾受到它的啟示和影響;它所獨具的內在生命力和藝術魅力,至今仍放射著燦爛的光輝。

  希臘雕刻的整個發展時期長達1000年左右,主要可劃分為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3個階段。有的史傢把公元前8世紀以前的早期稱為荷馬時期,另把古典時期分為盛期和晚期。這裡大致按3個主要階段分述如下。

  古風時期 前12世紀愛琴文化(克裡特-邁錫尼文化)衰落以後,從北方侵入的部族占據瞭希臘土地。這些部族在經濟、文化上都處於遠為落後的階段,因此在一個較長時期中沒有形成新的文化的全面繁榮。從前11~前8世紀,即所謂荷馬時期,流傳下來的最重要文藝作品是被稱為荷馬史詩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以及很多神話傳說。這些流傳於民間的詩歌和口頭文學孕育瞭後來繁榮時期的希臘文學和藝術,並為後人所廣泛傳誦。這一時期的美術還處在來自各方面的影響下醞釀探索的階段,在雕刻藝術方面留下的實物不多。有幾件前8世紀前後的小型雕塑,如伯羅奔尼撒出土的青銅馬和維奧蒂亞出土的赤陶農夫與馬等。這些作品造型古拙,具有較濃厚的原始意味,可略見此時期風格之一斑。

  作為古風時期雕刻,通常是從前7世紀開始。這時的人像雕刻大都是直立的形象,男像稱為庫羅斯,女像稱為科雷。如現藏巴黎盧佛爾博物館的一件《科雷》(約前650),雙足並攏正面站立,左手下垂,右手放在胸前,頭部兩邊垂下厚重對稱的發辮;上身裸露,下著長裙,腰間系有寬大的束帶,整個造型帶有埃及雕像的明顯影響。屬於同一類型的還有提臘島的阿耳忒彌斯,大致與上述女像相仿,但不強調體形的曲線,而比例則更為勻稱。男雕像都是裸體,它們是作為堅強的戰士或英雄的形象而塑造的。如現藏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庫羅斯》(約前600),有寬闊的雙肩和肌肉發達的四肢,頭部昂然挺直,雙腿不是呆板地並立,而是前後分開,如起步向前。雕像的作者已能巧妙地處理人體的重心,在形象姿態上有較為生動的活力;但總的來說,都未打破僵直的形態,造型手法也較生硬。

  到前6世紀,雕刻的藝術技巧有瞭明顯的進步,在人體和動態的表現上都更為自由而富有生氣。如薩摩斯島的《赫拉》(約前550),此像原為一人形立柱,頭部和左手已毀,身體仍是直立的姿勢,但流暢的波狀衣紋已能很好地表現出婀娜的女性體態,下垂的左手也較為松弛自然。又如雅典衛城博物館的一座女像(約前530),除左前臂和足部損壞,其餘均完好,此像體形優美勻稱,發辮已不是呆板地下垂,而是自然地散落在雙肩和胸側,面部帶有含蓄的微笑,整個雕像有親切典雅的風度,已具有古典時期雕像的某些特質。在男雕像方面,雅典國傢博物館的《克羅伊索像》(約前525)是較為典型的一例,這是一個戰死疆場的青年戰士雕像,雖然與其他庫羅斯相同,也取直立姿勢,但全身造型更為正確,肌肉已不是僵硬的塊狀,而是飽滿結實有真實感的肌膚,使人感到是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生命力的形象。

《科雷》

《庫羅斯》

  除瞭單個直立的雕像之外,還出現瞭具有更多動態或某種情節的雕刻作品。如《荷犢男子》(約前570)表現一個青年背著一頭牛犢奉獻給雅典娜神。雕像的手部和雙腿已毀,頭部、軀體和牛犢都還完好。男子體形壯實,面露微笑,穿一件緊貼著身的長外衣,雙肩和臂強健有力,肩上的牛犢刻畫頗生動,它順從地圍著男人的頸部,雕像姿態從容自然。年代稍晚的一件稱為蘭賓的雕像(前500年前),是一座青年男子的騎馬像,頭部完好,面龐和細密的發卷雕刻十分精致,清秀的臉上露出一種特有的微笑,這種笑在那一時期的許多雕像中都出現,有“古風式笑容”之稱;公元前500年以後,這種笑容就逐漸消失瞭。

《荷犢男子》

  建築雕刻在古風時期的後期有所發展。神殿建築東西兩面上方的扁三角形山墻,上邊通常有一組以宣揚神威為主題的雕塑(高浮雕或圓雕),這種設計似與邁錫尼的獅門有某種聯系。現存較早的這種雕刻是科孚島的阿耳忒彌斯神殿西山墻的高浮雕,神殿約建於前600年,山墻雕刻已殘缺,現存部分中間是一個模樣誇張古怪的女人正躍步向前,腰間有兩條蛇扭纏在一起,她被認為是希臘神話中3個戈耳工女怪之一的墨杜薩,在她兩邊各有一隻龐大的獅形獸。至於為什麼把墨杜薩形象刻在山墻中央,有的認為是驅邪(墨杜薩能將對方變成石頭),是否另有某種特定的涵意還有待研究考證。從這組雕刻可以看到扇形山墻的形制大致在前6世紀末5世紀初形成,由此向更高的水平發展。建築雕刻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壁帶浮雕,這種壁帶的位置一般是裝在神殿周圍柱廊內墻的上邊,也有是在外墻上的。屬於古風時期的壁帶浮雕較有代表性的為德爾斐的錫夫諾斯寶庫壁帶,這是裝在外面山墻下邊連向兩側的一條浮雕帶,約作於公元前6世紀晚期。內容表現希臘諸神與巨人的戰鬥,它在藝術技巧上的特色是打破浮雕單一平面的局限,通過不同的高度和層次表現縱深的空間,使浮雕的表現力更為豐富,人物、獅子、戰車的刻畫都相當真實,堪為古典時期壁帶浮雕之先驅。

  古風時期最後的重要作品是埃伊納神殿雕刻。這一神殿建於前490年前後,正處於古風時期向古典時期過渡的期間,有的史著把它列入古典時期,但就其制作年代和風格來看,仍可歸入古風時期。

  埃伊納位於靠近雅典的海灣中,島上的神殿是為祀奉雅典娜女神而建,殿的東西面山墻上各有一組雕刻,大部已毀。現存慕尼黑的赫拉克勒斯和受傷的戰士等是屬於東面山墻的雕像。這些作品已達到較高的寫實水平,如受傷的戰士體形比例和肌肉的刻畫準確而簡練,扭曲的軀體、雙臂和腿的動態都能充分地表現傷重倒下的痛苦狀態。在手法上仍可見到古風時期的某些特點,如戰士臉上還保留著那種古風式笑容,人體細節的刻畫仍較古拙等。整個來看,確為古風時期向古典時期過渡的典型作品。

  古典時期 前490年希臘統帥米太亞德率軍在馬拉松大敗波斯軍隊;前480年雅典執政官地米斯托克利又指揮希臘聯軍在薩拉米斯海戰中徹底打敗波斯艦隊,取得瞭曠日持久的希波戰爭的決定性勝利。雅典在各城邦中確立瞭領導地位,科學、文化隨之進入空前繁榮的時期。從前490年起開始瞭希臘藝術的古典時期。具有強健的體魄、昂揚的精神和典雅優美的造型,是古典時期雕刻的共同特色,這是希臘各城邦在戰勝外族的入侵和建設自己強盛國傢的年代中,人們對英雄人物的理想的體現;同時也形成瞭與此相應的美的規范。

  古典時期較早的一件重要作品,是德爾斐的馭者銅像。這是一組已散失的群像中的一個,約作於前470年左右。馭者像高約1.8米,取直立姿勢,似站在一輛戰車上;右手伸出拉著韁繩,左臂已殘缺;雙腳並立,但重心放在右足上,使全身姿態較為自然;雖然直立的姿勢與古風時期的雕像相似,但克服瞭那一時期的刻板呆滯,面部那種勉強不自然的笑容也消失瞭。

  另一件著名的銅像是優卑亞附近海中發現的海神波塞冬銅像(一說是宙斯像),此像制作年代略晚於馭者像,約前460~前450年。銅像為一壯年男子,高約2米,裸身,動作開張,肌肉強勁,飽含旺盛的精力,並有一種先聲奪人的英雄式氣勢。利卡拉佈裡亞的裡亞切附近海底,發現兩座古希臘銅像,被認為是屬於公元前5世紀上半期的作品,年代與馭者銅像和波塞冬銅像相近,據推測是當時由希臘運往意大利時落入海中的。兩座銅像都是有胡子的裸體壯年男子,從其偉岸身軀和堂堂威儀看來,似非一般的武士或競技者,而像是兩個軍事指揮者或英雄人物的鑄像。如此完整無損的古希臘銅像真跡重新與世人見面,轟動瞭世界藝術界,被視為20世紀西方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馭者銅像(頭部)

  《盧多維奇寶座》是古典時期較早的一件浮雕名作,因曾藏於羅馬盧多維奇別墅而得名,約作於前460年前後,包括正面(寶座的背面)和左右兩側3個部分。正面浮雕是美神阿佛洛狄忒從海中誕生,左右兩個山澤女神正將她輕輕扶起,整個浮雕構成豐富而和諧的線條韻律。寶座兩邊的浮雕左側是一個身上披著鬥篷的婦女正在焚香獻祭,右側是一個坐著吹牧笛的裸體少女。這座浮雕顯然已擺脫瞭古風時期那種生硬呆板的公式,而充滿輕松生動的情趣,吹來瞭清新和悅的氣息。

  奧林匹亞宙斯神殿的雕刻是古典時期前期建築裝飾雕刻的重要范例。這座神殿建於前460年前後,東西兩面的山墻各有一組雕像,東面一組是表現神話中勇士珀羅普斯和厄利斯王俄諾瑪俄斯賽車中施計取勝的故事。構圖取大致對稱的形式,但已不是古風時期那種僵硬的直立,而是重心放在一條腿上的歇站,成靜中有動較為自然的體態。現雕像大部已毀,西面山墻雕刻內容是神話中忒薩利亞的拉皮泰王在他女兒希波達彌亞和皮裡托俄斯結婚時邀請馬人(人首馬身怪物)來參加婚禮。這一組雕刻與東面的一組有很大不同,除瞭中間的阿波羅(作為拉皮泰人的保護神)姿勢為穩定的挺立之外,其他的人和馬人都是處於緊張的扭鬥之中。這一組雕刻雖也遭受嚴重損壞,但還留下幾個極為珍貴的形象:中間的阿波羅像,頭部和身軀還完好。阿波羅頭像的莊嚴堅毅的男性美,為古典時期雕刻中的完美形象的典型。除瞭山墻上的雕刻之外,簷壁浮雕也是這座神殿的雕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浮雕分成12個方形,以表現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功勛為主題,浮雕的構思和形象刻畫也達到高度成熟的水平。宙斯神殿雕刻的作者為誰尚無定論,但肯定是出自第一流雕刻大師之手,這些作品已屬於古典雕刻最重要的成就之列。

波塞冬銅像

  雕刻傢米隆是古典時期較早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活動年代是公元前5世紀中葉。米隆的創作包括神像和各種人物的雕像,並且擅長做動物雕塑,作品均為青銅。他的原作都沒有保存下來,隻有幾件確定為他所作青銅像的摹制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擲鐵餅者》。雕像把激烈的動作與高度飽滿和諧的精神狀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確為表現人體運動的典范之作。米隆的另一著名作品是為雅典衛城所作的《雅典娜與瑪息阿》。米隆還有一些作品見於當時的文字記載,但既未留下原作,也缺少可靠的摹制品。盡管如此,他為古典時期前期成就卓著的雕刻匠師是無疑義的。

帕臺農神殿浮雕(局部)

  希臘古典時期雕刻的黃金時代是前5世紀下半葉。在傑出的雅典政治傢伯裡克利的贊助之下,整修瞭雄偉的雅典衛城,建造瞭堪為希臘古典藝術最高典范的帕臺農神廟。卓越的雕刻傢如群星燦爛,競相輝映,而其中最明亮的巨星當推菲迪亞斯。

  菲迪亞斯以制作富麗堂皇的雅典娜神像和宙斯神像著稱。這些雕像多采用黃金、象牙等貴重材料做成,體形巨大,在當時被奉為最尊貴的神像,留下很多文字記載;但這些原作全已被毀,僅從一些錢幣圖案和小型摹制品上看到一點大略的模樣,顯然是與原作有很大距離的。菲迪亞斯畢生最重要的成就是帕臺農神廟的雕刻。這一大批圓雕和浮雕雖不可能都是菲迪亞斯親自制作,但肯定是在他總體構思和指導之下完成的,是菲迪亞斯藝術思想和風格的體現。至於在現存的雕刻中是否有某些出自他本人之手的作品,則還有待研究考證。

  帕臺農神廟的雕刻,除瞭早已被毀的菲迪亞斯用黃金象牙所作雅典娜神像之外,主要有3個部分,即東西山墻上的兩組雕像、周圍柱廊內的裝飾壁帶連續浮雕和外墻回簷上的方格浮雕。這3個部分互相協調又各有特色,構成變化豐富而渾然統一的建築雕刻整體。

  東面山墻上的一組雕刻表現雅典娜誕生的故事,神話中的雅典娜是從眾神之首宙斯頭腦中生出的。根據法國畫傢J.卡萊於1674年摹繪的圖樣(該圖上中間幾個雕刻已損壞)推測,中央部分可能是宙斯、雅典娜和尼凱(勝利女神),左邊是神的使者伊裡斯宣告雅典娜的誕生;她旁邊是兩個坐著的女神得墨忒耳(農耕女神)和她的女兒珀耳塞福涅;再過去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另一說是忒修斯),他背向中心,順山墻的斜線半臥著;最左端是太陽神阿波羅,駕著雙馬車從海中奔馳而出。右邊靠近中心的是被稱為命運三女神(另一說三女神是宙斯之後勒托、狄俄涅和阿佛洛狄忒)的一組坐像;最右端是夜之女神塞勒涅駕車沒入海中,象征事件的終結。這組雕刻均稍大於真人,現存較完整的一個形象是狄俄尼索斯,除手足已殘外頭部和身軀基本完好,他似乎正從睡夢中醒來,強健的軀體蘊藏著無窮的精力。可惜其他雕像頭部都已失去,中間尼凱像健美的身段和迎風飄拂的衣紋,極其出色地表現瞭昂揚飛躍的動態。伊裡斯的身體有力地向左斜側,衣裙舒展飄逸,姿態優美灑脫。命運三女神順著山墻的斜線自然地倚靠在一起,豐滿圓潤的肉體透過富有節奏感的衣紋顯露出來,具有人體美的無限魅力。

  西面山墻的雕刻表現雅典娜和海神波塞冬爭做雅典保護神的故事。這組雕刻被破壞得更為嚴重,僅存的幾個雕像都已殘缺不全。

  在東西山墻下面延向兩側的回簷上,是一圈間隔成方格的高浮雕,原應有92塊,現大部已毀,僅存南面的一少部分,內容都是拉皮泰人和馬人的爭鬥,每一方塊上有一對互相扭打的形象。這一圈回簷浮雕因受方格的局限,缺少連貫的氣勢;整個水平也較山墻雕刻和壁帶浮雕顯為遜色,似多為助手所作。

  柱廊內側的裝飾壁帶為較淺的浮雕,高1米許,全長約160米,現存較完整的約100餘米。內容表現每4年舉行1次的向雅典娜獻祭的節日遊行,整個佈局經過精心構思。壁帶浮雕是一個包括眾多的形象、錯綜交織的動態的宏大構圖,整體看來如一首壯麗的交響樂,節奏鮮明而又和諧統一;每一個形象和細節,如策馬行進的武士、昂首馳逐的駿馬、從容緩步的少女、端坐談論的諸神等,其雄健的氣勢、典雅的風度、優美的體態,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壁帶浮雕很可能是菲迪亞斯親自構思設計,其中有些部分或許出自他本人之手。)

  帕臺農神廟的雕刻是希臘藝術的高峰。盡管菲迪亞斯所作的雅典娜神像已不存在,但整個神廟的雕刻無疑就是菲迪亞斯藝術的最輝煌的結晶,它表現瞭古代希臘人全盛時期時的昂揚煥發的精神,體現瞭他們對美的理想,因此在古代人們就把帕臺農神廟譽為雅典的王冠;實際上,它也是整個希臘藝術的冠冕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除帕臺農神廟之外,雅典衛城上還有一些較小的建築物,也附有精美的雕刻。如著名的厄瑞克透斯的6個女像柱和衛城入口處尼凱殿圍欄上的《系鞋的尼凱》浮雕,這兩處雕刻制作時間較晚(公元前420年前後),但其風格與帕臺農雕刻為同一體系。

  屬於菲迪亞斯學派的克雷西拉斯系克裡特人,以制作肖像雕刻著稱,他為雅典政治傢伯裡克利做的胸像(現存摹制品),表現瞭作為軍事統帥者的堅毅沉著而又有思想傢文雅風度的形象。傳為菲迪亞斯門生的雕刻傢阿爾卡邁奈斯以更為優美抒情的風格見長,他所作《花園中的阿佛洛狄忒》(現僅存不完整的復制品),從輕柔流暢的衣紋中落出優美勻稱的體態,顯示瞭雕刻傢對女性美的敏銳感受和卓越的藝術技巧。

尼瑞克透斯的6個女像柱

  與菲迪亞斯同時期而齊名的大雕刻傢波利克裡托斯,以制作戰士和競技者雕像享有盛譽,著名的《荷矛者》為其代表作。此像原作已無存,現藏那不勒斯博物館的是羅馬時期復制品(發現於龐貝古城)。雕像表現一個肩負長矛邁步向前的裸體青年。體格強健,具有英武剛毅的氣質。這座雕像的身長為頭部的7倍,被認為是古典雕刻最標準的體型。

  公元前5世紀的另一位著名雕刻傢派翁尼奧斯,有記載說他參加瞭制作奧林匹亞宙斯神殿的雕刻,但此說是否確實還存疑。他的一件可靠的原作是奧林匹亞的《尼凱》,又名《飛翔的尼凱》,作於前420年前後。雕像高2米多,立於9米高的臺座上。尼凱女神似從空中飛翔而下,輕紗般的衣裙迎風飄曳,呈現出優美圓潤的肌體;她好像雙足剛剛落地,姿態輕盈卻有力。雕像的頭部和雙手都已毀壞,但仍能感到作品所具有的蓬勃生氣。

《飛翔的尼凱》

  《垂死的尼俄柏》是屬於前5世紀後半期的一件傑作,它可能是某神殿山墻上的一個雕像,約作於前440年前後,至今保存完好。尼俄柏是底比斯的王後,因惹怒瞭神後勒托而遭到阿波羅和勒托之子阿耳忒彌斯的殘酷報復,她的14個子女都被射殺,自己也未能幸免。雕像表現她在奔逃中被箭射中而一腿跪倒,雙手伸向背後想將箭拔出,身上的衣衫順勢滑落下來,露出瞭整個美麗的身體,那痛苦的表情和絕望的身姿構成瞭強烈的悲劇效果。像這樣幾乎完全裸體的女性雕像,在那一時期還是罕見的。至於誰是這件雕刻的作者,已無從查考。

  前4世紀,進入古典時期的後期。由於雅典和斯巴達等城邦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而致民困財竭,內部矛盾加劇,雅典的黃金時代隨之而去,人們對神的崇敬也漸趨淡薄。反映在藝術上,那種莊嚴崇高、均衡和諧的理想化風格逐漸為更世俗化、個性化的表現所取代;在雕刻作品中,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色彩越來越濃,藝術傢個人風格的差異也更明顯瞭。這一時期雕塑藝壇最重要代表是斯科帕斯、普拉克西特列斯和利西波斯三大雕刻傢。

  斯科帕斯出生於愛琴海中的盛產大理石的帕羅斯島,主要活動於公元前4世紀的中上期,足跡遍於希臘各地。他的作品以表現充滿激情的戰鬥和悲劇性形象為特色。他不僅是雕刻傢,還是一位建築師,但留傳下來的作品很少。根據記載,他曾設計重建毀於火的雅典娜·阿麗亞神殿(在伯羅奔尼撒的泰耶阿),但這座建築後又全部被毀,現僅存發掘出的幾個雕像的頭部,據認為是斯科帕斯所作神殿山墻上的雕刻殘件。現存較完整的斯科帕斯作品,當數小亞細亞西南近灣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陵墓壁帶浮雕。這座陵墓是公元前350年前後為當時波斯帝國屬地卡裡亞的總督摩索拉斯而建,其規模之宏偉壯麗,在當時被視為世界奇跡之一;它的名稱後來成為宏大陵墓的通用詞。參加修建這一陵墓的雕刻傢除斯科帕斯外,還有佈裡亞克西斯、萊奧卡雷斯等人。整個陵墓在15世紀被毀,殘存的一部分雕刻現存英國不列顛博物館,其中有表現希臘人和亞馬孫相鬥的壁帶浮雕多塊,是斯科帕斯所作。這些浮雕以明確的構圖、激烈的動勢突出爭鬥中的人物和馬匹,充滿緊張的戰鬥氣氛;那種突發的粗獷暴力,為帕臺農時期的雕刻所少見。另外墓主摩索拉斯和他妻子的雕像,也經發掘整理而重現。摩索拉斯像高約3米多,原系置於陵墓高聳的頂部,可能為佈裡亞克西斯所作。

  斯科帕斯此外的作品還有一些殘損的雕像和摹制品,如現存德累斯頓的《邁那得斯》和梵蒂岡的《墨勒阿革洛斯》等。現存佛羅倫薩的《尼奧比德》群像傳系根據斯科帕斯的原作仿制。

  在尼多斯發現的《得墨忒爾》雕像是屬於這一時期的一件珍貴原作。此像約作於前340~前330年,系大理石坐像,除雙手和足部殘損外基本完好。得墨忒爾的女兒佩耳塞福涅被禁於地府,母女二人每年隻能有三分之一時間在一起;雕像含蓄地表現瞭思念愛女的母親的哀愁,同時又保持著她作為農耕女神的尊嚴和慈愛。有人認為這一雕像可能為斯科帕斯所作,但從整體風格看似不可信,大致出於同時期的一位雕刻傢之手。

  普拉克西特列斯是雅典人,活動於前370~前330年。他的優美典雅和抒情詩般的風格與斯科帕斯急風暴雨式的藝術形成鮮明的對比。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有各種神像和世俗人物的雕像,最著名的作品是《尼多斯的阿佛洛狄忒》,因此像是為小亞細亞尼多斯神殿所作而得名。這件作品很可能是希臘雕像中第1個完全裸體的女神雕像,在當時曾被譽為最完美的傑作。可惜原作已失,現存梵蒂岡博物館的是羅馬時期的摹制品。裸體的美神阿佛洛狄忒把脫下的衣服放在一旁的石瓶上,正預備舉步入海沐浴;她的身體重心放在右腿上,全身形成極其優美的曲線,她似欲行又止,略顯羞怯之態,女性的溫柔、嫵媚和雍容風度刻畫盡致。

  1877年在奧林匹亞發現的《抱幼童酒神的赫耳墨斯》一直被認為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一件珍貴原作,但近年有的學者認為並非雕刻傢本人所作,而是與原作相當接近的早期復制品,這有待進一步考證。赫耳墨斯在希臘神話中是神的使者,聰明能幹、多才多藝。普拉克西特列斯把他做成一個文雅漂亮的裸體男子,左手彎抱著幼童狄俄尼索斯(酒神),另一隻手臂已殘損,據推測可能是拿著一串葡萄和狄俄尼索斯逗著玩。赫耳墨斯體形勻稱優美,姿態輕松瀟灑,雕像經過精心的加工,顯得格外光潤柔和,確能體現普拉克西特列斯優雅抒情的藝術特色。這種風格用來表現女性美是最好不過的;作為男性形象則顯得過於細膩柔美,而略少雄健剛毅的氣質。在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另外一些作品如《休息的薩堤羅斯》、《殺蜥蜴的阿波羅》(均存摹制品)等,也都有類似的特點。這除出於藝術傢個人的風格外,也是那一時期的審美風尚趨向於世俗化和享樂要求的反映。

  現存梵蒂岡的《望樓的阿波羅》,一般認為是公元前4世紀青銅雕像的摹制品,原作可能出自萊奧卡雷斯之手。此像在18~19世紀曾被J.J.溫克爾曼等學者推崇備至,奉為古典美的典范。但隨著更多高水平的希臘雕刻精品的發現,它卻有相形見絀之勢。這座像看來偏於表面效果的雕鑿,整體上欠缺高度的內在和諧的品質。當然,以一般標準而言,仍不失為一件技巧純熟的佳作。

  利西波斯是古典時期最後一位大雕刻傢,他是波利克裡托斯的同鄉。據記載他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傢,曾作有1500件雕像,多為青銅,但至今未發現有真跡留存下來。有幾件裸體男子像是他原作的大理石摹制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藏梵蒂岡的《刮汗污的運動員》。他所作雕像的主要特點是比波利克裡托斯加長瞭人體比例,身長達到頭部的8倍,顯得較為修長而優雅,而在氣質上則不像波利克裡托斯的作品那樣勇武剛強。另一件傳為他所作的是《赫拉克勒斯》,作品把這個神話中英雄的巨人般的體格和精神上的疲憊情況合為一體,打破瞭通常表現英雄人物時肉體和精神和諧均衡的模式。利西波斯在後期受到馬其頓王亞歷山大的禮遇,曾為他和隨其征戰四方的將領做過雕像。從所存不多的摹制品,已可看到利西波斯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確為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之間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雕刻傢。

  希臘化時期 公元前338年馬其頓王腓力在希羅尼亞擊敗雅典底比斯聯軍,取得希臘的控制權;前336年,腓力遇刺身死,其子亞歷山大繼位(史稱亞歷山大大帝),完全制服希臘之後,揮師遠征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埃及等地,並遠及中亞和印度,建立跨越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前323年卒於巴比倫軍中。死後他的大帝國也隨之分裂。在亞歷山大的遠征中,希臘發達的文化隨之傳播到所征服的廣大地區,對當地的社會文化產生瞭深遠的影響。史傢把從前323年至前1世紀這段期間稱為“希臘化時期。”

  希臘雕刻經過古典時期的發展高峰,到希臘化時期中心移向小亞細亞的西部和愛琴海的部分島嶼。這時期已很少建造宏偉的神殿,那種莊嚴崇高的氣氛在雕刻作品中也漸趨淡薄,而世俗化的傾向則有所發展。然而在某些傑出作品中,仍然保持著古典時期大氣磅颯颯的精神。這裡首先要舉出的是薩莫色雷斯的尼凱女神像(薩莫色雷斯的)這一著名作品。這是在愛琴海北部的薩莫色雷斯島海邊發現的一座大理石雕刻原作,約作於公元前2世紀初。現存的雕像(藏巴黎盧佛爾宮)頭部、手臂都沒有瞭,而軀體、雙翅尚完整(留下部分高2.45米)。女神的身體豐腴矯健,綻露出旺盛的生命力;被海風勁吹而緊貼身體的衣裙旋卷自如,飛動的波紋使人如聞颯颯風聲,整個雕像具有昂揚煥發的氣勢。她是希臘雕刻中表現尼凱女神的一件珍貴的傑作。

薩莫色雷斯的尼凱女神像

  另一件舉世聞名的女神雕像是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米洛斯),這件作品因1820年發現於米洛斯島而得名。關於它的制作年代曾有不同的見解,其莊重典雅、威儀凜然的風格,似接近古典盛期的作品;而從殘留的臺座銘文推斷,則屬於公元前2世紀晚期所作。像為大理石雕制,高2.04米,頭部、身軀均完整,但左臂從肩下已失,右膀隻剩下半截上臂。雕像的上半身為裸體,下半身圍著寬松的包裙;女神左腿微微提起,重心落在右腿上,頭部和上身略右側,而面部則轉向左前方,全身形成自然的S形曲線;頎長的身材、端莊秀麗的儀容、飽滿結實的體形構成一個優美、高雅、成熟的女性形象,被視為表現美神的典范之作。可惜她失去的雙臂已無法復原,令人在贊賞中不免引以為憾。

  希臘化時期的阿佛洛狄忒雕像還有多件,均隻存不完整的摹制品。從這些雕像可知制作裸體的美神像在那一時期已成為一種風尚,人們要求這種藝術品不是作為崇拜的偶像,而是能得到美的享受;雕刻傢們也順應這種潮流,在表現女性肉體美方面作出瞭富有成果的努力。

  位於小亞細亞西北沿海的小王國帕加馬是希臘化時期的重要藝術中心。公元前3世紀後期,這裡的統治者阿塔羅斯一世打敗瞭多次入侵的高盧人,為瞭紀念這一勝利,阿塔羅斯聘請瞭一批第一流的希臘雕刻傢、建築師來此制作紀念性的建築和雕刻。這些雕刻的青銅原作都已不存,現在隻能見到一部分大理石摹制品,其中如《垂死的高盧人》、《自殺的高盧人》等,都以純熟的寫實手法刻畫瞭高盧人失敗時的悲劇性形象。帕加馬最壯觀的建築是規模宏大的宙斯祭壇,祭壇的裝飾壁帶是希臘化時期建築雕刻方面最輝煌的成就。宙斯祭壇是帕加馬的歐邁尼斯二世在公元前180年前後為紀念戰勝高盧人的功績而建造的。祭壇壁帶浮雕的宏偉氣勢和藝術水平堪與帕臺農神廟的壁帶相媲美,可同列為希臘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所不同者帕臺農壁帶好比是莊嚴壯麗的頌歌,而帕加馬浮雕則是具有強烈悲劇色彩的激動人心的戰鬥詩篇。

《垂死的高盧人》

  希臘化時期的最後一件重要雕刻作品是《拉奧孔》群像,約作於公元前2世紀末或前1世紀中期,1506年在羅馬發現。群像在寫實技巧方面固然達到相當的水平,但它隻是從表面強調瞭肉體的痛苦,卻缺少崇高莊嚴的精神力量和豐富的內涵,從藝術品格來說,顯然算不上是上乘之作。誠然,這正是反映瞭整個希臘雕刻經過初期、盛期和晚期的發展歷程,它的生命已到衰竭之時瞭。

  陶瓶畫 希臘遺存下來的建築和雕塑等造型藝術作品,給人們以極大的美感享受,並且提供瞭關於遙遠時代人們的生活與世界觀的清晰概念。繪畫的歷史事實上更早,但保存下來的作品幾乎沒有;然而大量造型精美、用繪畫裝飾起來的一種陶瓶,則為後人提供瞭關於希臘繪畫的概念。這種陶瓶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品,它把工藝、裝飾美術和繪畫融為一體,那典雅別致的器形、優美的裝飾紋樣和多采多姿的繪畫,呈現出璨璨奪目的光華。

  幾何風格 陶瓶藝術的歷史比建築、雕刻更為久遠。克裡特-邁錫尼文化衰落之後,制陶工藝在前10世紀又恢復並發展起來,在公元前9~前8世紀已具有相當的規模。這一階段通稱“幾何風格時期”,因瓶體上的裝飾都為幾何形的圖案,人和動物的形象也是幾何化的。從雅典迪皮隆墓地發掘出來的陶器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東方風格 幾何風格延續瞭相當長的時期,到前7世紀,由於和埃及、亞述和小亞細亞等地的交往不斷增多,在裝飾藝術上受其影響而出現瞭所謂東方風格(又稱前阿提卡式)。這種風格的特點,是人物和牛羊、獅獸、禽鳥等動物的形象取代幾何圖案,占據瞭主要地位,表現手法也趨於寫實。如艾萊夫西斯出土的大陶瓶,此瓶約制作於前7世紀中期,高1.42米,值得註意的是該瓶上的個別人物不是單純的平塗,而是有深淺層次的似帶立體感的畫法。瓶身和兩耳仍有幾何形的花邊,但隻是畫面的一種裝飾。在科林斯制作的陶瓶則另有其特點,它仍采取分成一條條橫格的形式,多以動物為主要裝飾圖案,造型手法相當寫實。

艾萊夫西斯大陶瓶

  黑繪陶 公元前6世紀進入瞭瓶畫藝術的重要發展時期,其中心是雅典周圍的阿提卡地區。這時首先出現的是所謂黑繪陶,它是在陶土的坯件上用黑色漆釉畫出圖像,再用線刻出輪廓和細部,燒成後,器物為紅赭色地,襯托烏黑的人物等形象,顯得渾厚凝重而有斑斕的光澤。在意大利埃特魯斯坎古墓中發現的弗朗索瓦陶罐(現藏佛羅倫薩)是一件較早的珍品,約制於公元前570年,高66厘米,上有制作者艾爾戈蒂莫斯和繪畫者克利蒂亞斯的署名。雖然人物造型還較古拙,但具有節奏優美的裝飾效果,並與整個器形取得很好的協調,標志瞭陶瓶藝術成熟期的到來。

  黑繪陶的傑出藝術傢是雅典的艾克賽基亞斯,他的活動年代為公元前6世紀的中後期,作品富有生動的情趣和優美的詩意。他的一件著名作品《阿喀琉斯和埃阿斯玩骰子》陶瓶,雖是用單純的黑色畫成,卻給人以豐富的聯想。艾克賽基亞斯的另一著名作品是畫在一個陶盤底部的《狄俄尼索斯在舟中》,圓形的構圖安排得十分巧妙,富有幽默的詩意和裝飾情趣,顯示瞭艾克賽基亞斯的藝術特色。此外,如阿馬西斯、普克夏斯都留下瞭一些署名作品,均為黑繪陶的知名畫傢。

  紅繪陶 前6世紀末,出現瞭一種用新的畫法繪制的陶瓶,即紅繪陶,它與黑繪陶相反,是在坯件上用黑色線條勾畫出輪廓和細部,再把圖像以外的底子塗成黑色,而人物等形象中間則留出,燒制後成紅赭色。這種方法能更自由地描繪圖像,真實感也更強,因而風行於整個前5世紀。作紅繪陶較早的是安多基德斯畫傢(可能是一傢作坊畫師的名稱),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末,是黑繪陶向紅繪陶過渡的知名作者。安多基德斯有時把兩種畫法並用在一個器物上,如《就餐的赫拉克勒斯》陶瓶,兩面各有一幅畫面,畫的都是赫拉克勒斯懶散地躺在床上,侍者給他端來食物,構圖大致相同,而一面是用黑繪法,另一面是用紅繪法。他的另一件作品《赫拉克勒斯與阿波羅爭奪神鼎》陶瓶,則全用紅繪法畫成,表現兩人爭奪一隻三足神鼎,其互不相讓的誇張動作與前一作品的悠閑氣氛恰成對照。

黑繪陶盤

  歐夫羅尼奧斯是前6世紀末、前5世紀初的重要紅繪陶畫傢,他的作品以筆致細膩、情調優雅為特色。從《忒修斯與安菲特裡忒》(盧佛爾博物館)和《藝妓圖》等陶盤畫可見其風貌。與歐夫羅尼奧斯同一時期而成為其對手的是歐西米德斯,畫風與前者相近而線條較重裝飾意味。這一時期的另一畫傢都裡斯以抒情風味見長,如他所作的《厄俄斯扶持門農的屍體》陶盤(盧佛爾博物館),表現瞭黎明女神厄俄斯扶起戰死的兒子門農時的哀傷之情。他的畫法似與歐夫羅尼奧斯屬同一體系。

紅繪陶盤

  前5世紀前期,傑出的陶繪作者佈賴格斯畫傢(可能是一傢作坊畫師的名稱),作品題材和表現手法更多樣。他的一件名作《攻打特洛伊》酒樽(盧佛爾博物館),以錯綜多變的人物動態表現瞭富有真實感的戰鬥場面。這時期其他一些陶畫作者的作品也描繪瞭富有生活氣息的畫面,如《春燕圖》陶瓶,畫有3個不同年齡的男子抬頭看著一隻報春的飛燕,畫面充滿春天來臨時清新喜悅的氣氛。《薩堤羅斯和蕩秋千少女》陶罐,也是一件有輕松幽默情緒的作品。

紅繪陶樽:《酒宴後》

  前5世紀中期的波利格諾托斯是有多方面成就的畫傢,作過很多神話歷史題材的壁畫(均不存),在陶瓶上也留下瞭他的畫跡。如《神與巨人之戰》陶罐,以眾多的人物車馬組成繁復的畫面,在有限的空間裡表現瞭宏大的戰鬥場面。公元前5世紀晚期的克裡奧封畫傢的從一個側面反映戰爭的《戰士出征》陶瓶,描寫一個士兵整裝出征時父母妻子依依送別之情,是希臘連年戰爭中戰士為國獻身的一幅真實圖畫。

  白地彩繪陶 在紅繪陶盛行的前5世紀中期,同時出現一種新的畫法,即在淺色陶土地上用線條和色彩作畫,稱為白地彩繪陶。其筆法大都較為簡略如寫意畫,有一種輕盈淡雅的意趣,與渾厚工整的黑繪陶、紅繪陶頗不相同。此類作品多畫於隨葬用的小口瓶,如《獻祭的少女》、《彈古琴的青年》等,均為傳世佳作。

  前6~前5世紀是希臘陶繪藝術的繁榮時期,不少器物由於埋藏在地下而完整地保存瞭下來,為今天鑒賞和研究當時的繪畫和工藝、瞭解當時的民情風貌提供瞭豐富的資料。

  這種陶繪形體較小,極其精美,成為世界美術中一束獨具特色的奇葩。到前4世紀以後,由於金屬制品的增多和其他有待考查的原因,陶繪藝術漸趨衰落,出土的遺物也就很少瞭。

  根據文字記載,從公元前5世紀中到前4世紀晚期的著名畫傢有波裡格諾托斯、阿波洛多羅斯、宙克西斯、阿培列斯、普羅托格尼斯等,其中尤其是阿培列斯曾為亞歷山大王所看重,作有不少宮殿壁畫和肖像畫,但這些作品都湮沒無存,今天已無從見其藝術之真面貌。

  在工藝美術方面,還有一些小型工藝品,如紋章、錢幣、金銀飾品、小陶塑等,反映瞭希臘人的審美要求。

  

參考書目

 朱龍華:《希臘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

 陳允鶴:《希臘雕刻》,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1980。

 科爾賓斯基等著,嚴摩罕譯:《希臘羅馬美術》,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1983。

 C.M. Robertson, History of Greek Art,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