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急行跳高,是田徑運動的跳躍項目之一。它是由有節奏的助跑、單腳起跳、越過橫竿與落地等動作組成,以越過橫桿上緣的高度計算成績。經常參加跳高運動,能增強腿部力量,提高彈跳能力,發展靈巧和協調性,還能培養勇敢、堅定、沉著、果斷的意志品質(圖1)。

圖1 跳高

  跳高作為一種遊戲活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跳高運動在各個國傢的不同時期都曾廣為流傳。在古代日耳曼人中曾盛行過跳越橫排馬匹的比賽,有人最多跳越過橫排著的6匹馬。非洲的圖西人還曾有過利用厚木頭的跳板或石頭踏跳進行的跳高比賽。

  跳高作為比賽項目始於愛爾蘭和蘇格蘭。1800年,跳高已列為蘇格蘭運動會的比賽項目。19世紀60年代以後跳高在歐洲和美洲開始普及,運動員的成績不斷提高。為瞭進一步提高成績,運動員不僅發展速度力量素質,同時還改進過竿技術動作。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前30年提高成績主要靠改進起跳技術,後30年當采用跨越式姿勢跳高的成績達到1.93米以後,跳高的發展主要靠改進過竿技術。

  19世紀末,美國高等學校的跳高運動員開始采用一些新的、比較省力的姿勢。美國東部各州的運動員用“波浪式”,在較長時間內它也被稱為“東方式”。這種姿勢的特點是運動員助跑時與橫竿成很大角度,迅速起跳後向助跑開始的方向轉體,軀幹最大限度地向下倒,擺動腿在竿後壓腿,由於軀幹和擺動腿下壓,臀部在這一瞬間升得高於橫竿,而在竿上的身體部分好象處在最高的波峰上,因此人們把這種跳法叫做“波浪式”(有的國傢稱作“剪式”)。美國西部各州的大學生中流行的是另一種跳高技術。它的助跑是從起跳腿一側與橫竿成35~55°角,過竿時上體倒向起跳腿,在竿上呈水平姿勢,好象滾過橫竿,因而這種方法叫做“滾式”或“霍萊恩”式(G.霍萊恩是美國第1個采用這種姿勢並創造世界紀錄的人)。經過不斷改進,1936年美國又發展瞭一種基本上是新的跳高姿勢──“俯臥式”。從1941年以後的11年內,世界男子跳高紀錄一直為跳俯臥式的美國跳高選手所保持。他們把成績提高到2.11米。1953年,美國跳“滾式”的運動員W.戴維斯破瞭男子跳高世界紀錄,成績為2.12米。他雖然采用的是最完善的“滾式”,然而他身高2.04米,身體條件較優越。英國女子跳高運動員T.霍普金斯也采用滾式。而蘇聯女子跳高運動員多采用“剪式”或“俯臥式”。

  20世紀60年代,世界上男女跳高運動員普遍采用“俯臥式”。當時美國的J.托馬斯和蘇聯的В.Н.佈魯梅爾之間爭奪很厲害。托馬斯首先征服和超過2.20米。佈魯梅爾18歲時就創造瞭世界紀錄,以後連續幾年提高成績,到1963年將男子跳高世界紀錄提高到2.28米。1968年,在第19屆奧運會上,美國男子跳高運動員R.福斯伯裡又采用瞭一種新的跳高姿勢,人們稱之為“背越式”(不少國傢稱作“福斯伯裡”式)。福斯伯裡以2.24米的成績獲得瞭金牌。此後,這種姿勢在世界各國很快流行。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6歲女跳高運動員U.邁法特用背越式跳過瞭1.92米,成為歷屆奧運會最年輕的女跳高冠軍。從此,各國運動員采用背越式跳高的人越來越多。

  近年來,世界上前10名運動員采用兩種姿勢的情況如表:

世界上前10名運動員跳高的姿勢

  背越式與俯臥式,究竟哪一種姿勢先進?多數專傢和教練員認為兩種方法都比較先進,主要是根據運動員的個人特點來決定他采用什麼姿勢合適。越來越多的運動員不願學俯臥式,原因之一是背越式技術比俯臥式簡單,比較容易掌握,而且各種類型的運動員都可以跳。即使運動員的腿不很長,或者擺動腿的柔韌性較差,隻要腿部力量大,有一定的爆發力,便能用“背越式”跳過很高的高度。美國運動員F.雅各佈斯身高1.73米,用背越式跳過2.32米,超過身高59厘米。但是蘇聯運動員В.亞申科創造2.34米的室外跳高世界紀錄和2.35米的室內跳高紀錄,1976年奧運會冠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女跳高運動員R.阿克曼在1977年成為第1個達到2米的女運動員,並獲得冠軍稱號,他們卻都是跳俯臥式的。雖然現在采用俯臥式的運動員越來越少,但是這種姿勢所達到的成績是很高的。

  俯臥式跳高技術可分為3個部分:助跑、起跳、過竿與落地。運動員助跑的角度一般為30°~50°。大部分運動員助跑距離比背越式短,常用6~9步直線助跑。為瞭更好地準備起跳,運動員在助跑最後4步降低身體重心,同時用腳跟落地,步長較大,步頻比背越式慢。助跑的倒數第2步和“邁步”是俯臥式跳高助跑中的關鍵,運動員在倒數第2步身體重心降到最低的位置,邁步時特別強調向前送骨盆,髖關節向前的速度明顯地超過胸部向前的速度。邁步時骨盆超過胸部是俯臥式技術的一個特點。俯臥式跳高在邁步時靠近橫竿的是起跳腿。起跳時要註意直腿擺動(也有少數運動員彎腿擺動),兩臂向上擺起,全身向上挺,起跳方向應朝向橫竿中央。起跳後運動員做越過橫竿動作,身體與橫竿平行,同時上體向起跳腿方向轉體。過竿時,全身沿身體縱軸旋轉,同時起跳腿向胸部收腿,但大腿不能太靠近胸部,小腿收成90°時立即翻腿,大腿應向外側翻轉,因此髖關節需要很好的柔韌性。在一般情況下,運動員容易在這時碰掉橫竿。全身越過橫竿後,準備落地,落地時可單手撐地,也可雙手撐地,或手和擺動腿同時落地,繼而全身側身著地。近年來俯臥式跳高運動員也有采用弧線助跑的,利用弧線助跑的圓周運動慣性作用更快過竿。但是有人認為直線助跑更好,因為:①步點可以跑得很準;②更易發揮速度。俯臥式跳高對力量、專項力量、大肌肉力量比背越式要求更高。由於運動員過竿是全身同時過竿,因此起跳時擺動腿的擺動動作比背越式大得多,過竿時間比背越式短,所以俯臥式跳法對於速度素質稍差而力量、柔韌性、爆發力好的運動員較為合適。

  背越式技術也可分為3個部分:助跑、起跳、過竿和落地。背越式助跑距離長9~12步,有的甚至更長,先跑直線,最後4~5步跑弧線,要求運動員速度快,跑得自然,類似短跑運動員的跑法。助跑最後4步不降低身體重心,在倒數第2步時才采用腳跟著地。邁步時也要向前送髖,但幅度要比俯臥式小,類似跳遠運動員起跳的動作。起跳與俯臥式不同,跳背越式的運動員要充分地發揮助跑的水平速度,起跳時要發揮起跳爆發力,擺動腿彎腿擺動。一般說來,起跳點的距離要離橫竿遠些,從起跳點到落地點之間的距離也要遠些。背越式起跳最大的特點是必須做旋轉動作。起跳腿是離橫竿遠的腿,起跳時擺動腿向上向外擺,以使運動員向助跑開始方向做旋轉動作。起跳後,轉為背向橫竿。背越式的過竿動作與俯臥式不同,運動員身體橫在竿上,身體各部分依次過竿。過竿時挺腹,全身在竿上處於弧形狀態,頭部、肩部、胸部在竿後急劇下壓,當身體重心達到最高點時,大腿向下並挺胸挺腹,以便順利越過橫竿。運動員臀部過竿後,開始落地。為避免小腿打落橫竿,運動員收腹、低頭、使大腿很快離開橫竿,小腿向上伸直。落地的順序:肩部—兩臂—背部—腰部。值得提出的是背越式助跑的跑法,目前有的運動員直到最後一步時身體重心仍較高,這適合於體重輕,速度、彈跳力好,送髖、邁步速度快,體型較瘦的運動員。如意大利女子跳高運動員S.西梅奧妮,美國男子跳高運動員D.斯通斯等。另一種助跑方式與俯臥式助跑近似,在助跑的最後4~5步明顯地降低身體重心,跑動時步幅大,頻率不如上述方式快,這適合於一般力量大、速度不特別快的運動員,如波蘭男子跳高運動員J.弗曉瓦和中國女運動員鄭達真(圖2)。

圖2 鄭達真的跳高技術

圖3 鄭鳳榮的跳高技術

  中國的跳高運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水平很低。1949年,男子跳高全國紀錄為1.875米,女子為1.40米。1949年後,跳高運動蓬勃開展,成為田徑運動比較普及的項目之一,男女跳高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提高很快。50年代男子出現瞭一批跳過2米的運動員。著名女運動員鄭鳳榮1957年跳過1.77米,超過當時美國M.麥克丹尼爾和羅馬尼亞的I.巴拉斯共同保持的1.76米世界紀錄,在跳高歷史上第1次由中國女運動員打破世界紀錄(圖3)。60年代,中國男子跳高的技術水平提高也很快,倪志欽1966年在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上以2.27米的成績獲得第1名。1970年他又以2.29米的成績打破蘇聯В.Н.佈魯梅爾保持的2.28米的世界紀錄(圖4)。

圖4 倪志欽的跳高技術

中國跳高運動員朱建華跳過2.30米創男子跳高亞洲紀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跳高運動技術水平提高得這麼快,是由於努力學習與研究外國先進經驗,密切結合中國運動實踐,在身體訓練、技術訓練、運動量安排與全年訓練安排等方面,逐步創建瞭中國的訓練方法和適合中國跳高運動員特點的各種練習。在大膽模索,走自己道路的思想指導下,鄭鳳榮1956年初貫徹瞭大運動量訓練原則,1957年在繼續貫徹這一原則的同時又加大瞭強度,采用對她最合適並經過改進的剪式技術,成績提高非常快。1955~1956年提高16厘米,1957年又提高16厘米,從而打破瞭世界紀錄。倪志欽在跳高訓練時研究瞭蘇聯運動員佈魯梅爾的特點並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形成瞭獨特的技術風格,取得瞭優異的成績。(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