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讀者心理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有助於做好圖書出版發行工作的應用心理學。

  雖然不少從事寫書、編書、印書和讀書的人都很註意讀者的心理反應和需要;但讀者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百年來,隨著心理學的獨立和廣泛應用,隨著圖書市場行銷活動的需要,才逐漸發展起來的。歐美、日本等國的出版社和書店,強調圖書的廣告宣傳作用,書店普遍採取開架售書,註重備貨品種的豐富和齊全,嚴格要求和訓練營業員等等,多是依據對讀者心理的研究所採取的措措施。1949年以前中國的一些較有成就的出版社和書店以及抗日戰爭時期在解放區建立的新華書店,也都能註意針對讀者的需要和愛好等心理現象,加強圖書宣傳,改善服務態度,改進營業場地的佈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發行工作者,在50年代就進一步對讀者心理現象進行探索,積累瞭不少研究資料。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國外讀者心理學研究成果的陸續介紹又促進瞭這方面的研究。1981年,新華書店總店編印的業務教材《門市工作》,有專門章節闡述讀者心理的現象和特點。1983年第一屆全國出版研究年會上,有多篇研究讀者心理的論文進行交流。此後,出版發行界對這方面的興趣日益濃厚,發表的文章日漸增多。1985年3月專門成立瞭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

為加強對犯人的心理改造工作,上海市監獄成立瞭新岸書店

  按照現有的研究成果,讀者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是:讀者認識、情緒、意志心理過程的發展和規律;讀者個性心理特征、氣質、能力、性格的差異和類型;不同類型的讀者對各類圖書需要的形成和變化;讀者心理現象與圖書市場營銷的關系。讀者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可分為客觀性原則、聯系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

  讀者心理現象是在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並受一定的社會條件制約。圖書的出版、發行與消費構成瞭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即圖書業經濟活動。讀者是圖書的消費者,是這一經濟活動的主體。讀者心理學,就是要研究和揭示在圖書業的經濟活動中,讀者心理現象的產生和發展的規律。讀者有年齡、性別、職業、學歷、知識結構、經濟狀況等區別,並受到直接的客觀環境,如讀者的民族和習俗、階級和階層、所處的地理環境、居住和工作條件等等的限制。同時,讀者受到社會大環境,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條件和有關的方針政策的影響;還受到出版發行經營活動,例如出版物的數量和質量,品種和價格,發行方式,速度和時間,營業環境,服務態度,滿足率,宣傳廣告等等的影響。讀者心理現象的變化和反應,直接關系到出版發行的經營效果。出版發行工作者隻有熟悉自己的服務對象,瞭解讀者的需要心理、選擇心理、購買心理、閱讀心理、評價心理,才能正確地制定出版和銷售的策略,刺激需求,促進銷售,達到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