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道教宮觀建築。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武當山展旗峰下。方位東南向,是武當山八大宮觀中規模宏大、保存完整的一處道教建築。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太和山志》載,紫霄宮建成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依地形,中軸線上有龍虎殿、十方殿、紫霄殿及聖父母殿,逐次升高。兩側有配房及大碑樓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縱長近200米、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各有一組自自成體系的小式建築組群,為道人居所。

紫霄宮

  宮內主體建築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基臺之上,每層基臺均圍以石雕欄桿,基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三路踏道可抵大殿的月臺。

  大殿深廣各五間,通面闊26.42米,通進深18.24米,面積為665平方米。共用簷金柱36根,排列均齊,是明清建築通用的平面佈置方法。中央4根內金柱用材碩大,直徑75厘米。柱礎為鼓鏡式。明間面闊尺度甚大,為8.4米,與兩次間的6.4米相比為4∶3,為少有的實例。

  大殿為重簷歇山頂,殿式大木結構,由3層崇臺襯托著,比例適度,外觀協調。上下簷以及殿身內槽均施鬥栱,制作十分規矩。鬥口為10.7厘米,用材較大。下簷鬥栱為五跴重昂,上簷為七跴單翹重昂。螞蚱耍頭上仍用齊心鬥,保持著明初以前的做法。瓜栱廂栱和萬栱的長度分別為6.3、7.9、9.6鬥口,鬥栱攢檔11鬥口均大於清“工程做法”所規定的模數。下簷平身科鬥栱為鎏金作,其第二跳昂斜上搭在花臺枋上,菊花頭等細部手法與北京長陵祾恩殿、大慧寺大悲閣等明代建築所見者極其相似。柱頭科鬥栱的昂寬17厘米接近1.6鬥口,顯示出明代鬥栱的特征。

  梁架結構用九檁,梁枋用材比較簡練經濟,其高寬比為5∶2.5,不僅仍保持著宋遼以來的用材比例,也較清的5∶4要合理。

  大殿前後簷明間及前簷兩次間均裝五抹頭三交六椀格扇門,前簷兩梢間磚檻墻上裝三抹頭格窗。兩山及後簷次、梢間包砌厚實的磚墻。

  殿內金柱鬥栱之上,施井口天花,明間內槽有尺度較小的鬥八藻井。殿內地面用63厘米見方的平整石鋪墁。後槽明間部位有刻工精致的石須彌座,其上中央供玉皇大帝,左右脅侍神像各一軀,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瓦頂全部用孔雀藍琉璃筒板瓦,正脊、垂脊和戧脊等以黃綠二色為主鏤空雕花。各脊所飾內容豐富,多彩而華麗,為其他宗教建築所少見。

  現紫霄殿北面臺基有下沉現象,梁枋鬥栱等構件也有殘朽,瓦頂多處漏雨,急待整修,亦須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