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長安城內著名佛塔。在陝西省西安市友誼西路南側。此塔體量比大雁塔小,故稱小雁塔。因寺名又稱薦福寺塔。

  塔建於唐中宗景龍年間(706~709),位於唐長安城安仁坊西北隅。據現存碑文記載,薦福寺曾屢遭戰火。現存殿宇為明正統十四年 (1449) 重建。成化二十三年(1487)地震使塔頂墜毀,塔身中裂,後經維修,仍基本上保留唐代的原狀,是早期密簷式塔的代表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雁塔用青磚砌成,塔身略呈梭形,整個輪廓作自然緩和的卷殺曲線,為密簷式建築,挺拔秀麗。共15層,因塔頂殘缺,現殘高43.94 米。1980 年寺內出土明正統十四年寺塔全圖刻石。根據刻石可知,塔頂原由圓形剎座、兩層相輪和寶珠形剎頂組成。塔的平面為正方形,底層邊長11.38米。坐落在底邊長23.8米、高3.2米的方形磚臺之上。塔的底層較高,2層以上高度逐層遞減,每層迭澀出簷,簷下各砌有兩層菱角牙子。塔底層南北有券門,其上各層南北均有券窗。底層南北券門以青石做成門楣、門框,其上佈滿唐代蔓草圖案線刻,刻工精細,線條流暢。門楣上的天人供養圖像,更是彌足珍貴。塔內為空筒,設有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塔上有自唐以後歷代題刻多處。在北門楣上明嘉靖三十年(1551)王鶴題記,載明成化丁未(1487)地震時,小雁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正德十六年 (1521) 又遭地震時,“塔一夕如故”。此條題記訂正瞭輾轉相傳謂小雁塔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臘月大地震時被震裂的訛誤。

  薦福寺自山門內中軸線上有鐘、鼓樓、慈氏閣、大雄寶殿、藏經樓、白衣閣等建築,大致仍保持瞭明正統十四年重建後的佈局。鐘樓內懸金明昌三年(1192)鑄鐵鐘一口,高3.5米,口徑2.5米,重1萬千克。膾炙人口的“雁塔晨鐘”即指此而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過幾年的準備,1964年4月開始整修小雁塔,1965年9月竣工。整修中,采取彌合裂縫、加固塔身等措施,並在塔的2、5、7、9、11各層簷下加鋼板腰箍,保持其殘缺的原貌。此外還整修瞭塔的基座、塔頂的排水設施,並安裝瞭避雷設施。薦福寺殿宇建築也已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