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朝晚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鼓山南端和中段西麓,分別稱南響堂山、北響堂山石窟,相距7.5公裡。始鑿於北朝晚期,隋、唐、明各代相繼修造。現存石窟17座,摩崖造像450餘龕,大小造像4300餘尊。窟龕早有損壞,許多造像頭部損失,有的流落於國外。1935年北平研究院考古組和1936年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及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水野清一、長廣敏雄曾先後進行調查,分別發表瞭《南北響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錄》、《河北古建築調查日記》和《響堂山石窟》;1957年北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進行調查實測。鼓山一帶為北齊佛教勝地,響堂山石窟與北齊皇室關系密切,是北朝晚期造像最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的石窟。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堂山現存北朝晚期洞窟11座,即南響堂7座,北響堂4座。北齊石窟多具仿木結構窟廊,其中南響堂第3、7窟,北響堂第2、3窟,在窟前四柱三開間窟廊上方又鑿有大型覆缽、山花蕉葉、剎桿及火焰寶珠等,形成瞭很有特色的塔形窟。窟門兩側雕八角束蓮柱,門額飾以精致的寶塔、飛天,門側壁淺雕肥大忍冬紋,整個外觀裝飾華麗。南響堂第2窟窟廊簷額上雕五鋪作雙抄偷心造鬥栱,是石窟建築中僅有的一例,為研究北朝建築難得的實物資料。

  北齊石窟平面方形,平頂,分中心塔柱式與三壁三龕式兩類。中心塔柱式有南響堂1、2窟,北響堂3、6窟等;三壁三龕式有南響堂5、7窟,北響堂2窟等。響堂山的塔柱僅三面通頂,後面鑿成低矮的隧道,三壁三龕窟則在後壁和左右壁各鑿一大龕,壁腳雕寶壇一周。中心塔柱窟以北響堂第6窟(大佛洞)規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窟寬13米,深13.3米,高11.4米(見圖)。中心柱坐佛高3.5 米,是響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窟內各壁鑿塔形列龕共16個,飾垂幔及火焰寶珠,雕飾富麗,龕內青石坐佛為民國初年補置。

響堂山石窟

  三壁三龕窟以南響堂第7 窟(千佛洞) 保存較完整,深5.2米,寬4.6米,高3.75米。門外兩側龕內各雕一力士,窟內三壁開大龕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前壁滿雕千佛,窟頂中心雕大型蓮花,周繞八身飛天及寶珠,為響堂山窟頂雕刻中的精品。響堂山石窟的北齊造像,面相豐圓,體形健壯,立像如上大下小的圓柱狀,衣紋輕薄疏簡,緊貼身軀,已由北魏以線條為主的造型,逐步轉變為以表現形體為主的新風格,有較強的質感,成為北魏到隋唐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各窟從窟龕到寶壇、蓮座、背光等細部都用深淺浮雕刻出多種繁縟而極富變化的圖案紋樣,諸種紋樣配置得宜,密而不亂,產生濃烈的裝飾效果,形成響堂山北齊石窟的一個特點。

  響堂山遺存大量摩崖刻經,是北齊時期最重要的刻經地之一。北響堂第2窟天統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晉昌郡開國公唐邕所寫刻《維摩詰經》、《彌勒成佛經》、《孛經》、《勝鬘經》,有《唐邕寫經碑》記載刻經經過,該碑保存良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向來為中外文物、史學研究者所重。

  北齊以後,隋、唐、明各代共鑿6個窟,規模都不大,雕刻裝飾也比較簡單。此外利用北齊洞窟內外巖壁還開鑿有不少造像龕,其中隋龕近50個,最早為開皇四年(584),唐龕約300個,以武周時期居多。

  兩處石窟均有附屬建築群,北響堂石窟下方的常樂寺遺址占地7000平方米,內有宋塔、經幢及宋至民國年間的石碑、造像。南響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樓閣、殿宇等。1986年清理南響堂石窟外簷,於第2窟門外露出隋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記述該窟始建及北周滅法等重大事件,是有關響堂山石窟營造史的重要發現。

  1957年建立響堂寺文物保管所。1981~1982年邯鄲市、峰峰礦區兩文物保管所合作對石窟進行全面調查實測,建立資料檔案,並先後維修瞭窟群的圍墻及殿宇等附屬建築。1989年開始維修南響堂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