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代前蜀皇帝王建(847~918)陵墓。史稱“永陵”。位於四川省成都市三洞橋西北。建於前蜀光天元年 (918)。宋以後,日趨荒蕪,隱沒不彰。1942~1943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四川省博物館聯合發掘,並由馮漢驥撰《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專集。該墓對研究中國古代雕刻藝術、音樂、舞蹈等有重要價值。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建墓陵臺呈圓形,高15米,直徑約80米,,基部周圍用條石壘砌,占地面積6.8畝。陵臺外有磚基3道,似為陵垣遺跡,正南磚基之間建包磚夯土墩1對。墓室南向,無墓道,為紅砂石建築,全長23.4米,由14道券拱構成,分前、中、後3室,每室間有木門間隔。前室相當於羨道,在第3道券額上殘存有填紅、綠二色彩繪,繪寶相花紋,中室為主室,系放置棺槨之所,棺床為須彌座式,兩側列置十二力士半身雕像,神態沉著勇猛,作扶抬棺床之狀。棺床東、西、南三面浮雕24名樂伎,其中舞者2人,奏樂者22人,姿態各別,表情互異,操著琵琶、拍板、篳篥、笙、簫、笛、鼓、吹葉等,彈、擊、拍、吹各種樂器凡20種23件,是一支完整的宮廷樂隊。樂器組合屬燕樂。樂伎四周及棺床北面飾龍、鳳、雲紋、花卉等圖案。墓後室設禦床,上置王建石雕像。雕像頭戴折上巾,著袍,濃眉深目,隆準高顴,薄唇大耳,與史籍記載王建像貌相符。此墓早年被盜,出土隨葬品有玉大帶、哀冊、謚寶、銀缽、銀盒、銀獸、銀頤托、漆胎銀碟以及陶瓷器、鐵牛、鐵豬等20餘件。

王建墓棺床側面浮雕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國傢多次撥款對墓塚、墓室、墓門進行維修,並新建墓前室前一段券拱以及大門、圍墻、文物陳列室,擴展陵園范圍。1978年7月,設立成都市王建墓文物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