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金石學著作。是北宋以前傳世鐘鼎碑版等金石文字比較全面的集錄和研究專著,在中國金石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密州諸城(今山東省諸城縣)人。青少年時即喜收蓄古書字畫、金石文字。成年以後,與妻李清照同好金石圖籍,二人傾一生之力,悉心搜集,摹拓傳寫商周彝銘、漢唐石刻拓本達2000多件,遂仿歐陽修《集古錄》的體例,於徽宗宣和末年,編成《金石錄》一書。

  《金石錄》共30卷,前10卷為所收銅銅器銘文和碑刻拓本的目錄,按照時代先後順序排列。石刻目下均註明立碑年月和撰書人名。後20卷為辨證,是作者就部分古器物和碑刻銘文所撰寫的題跋,共有502篇。這些題跋反映瞭趙明誠夫婦對金石銘文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水平。《金石錄》在資料收集的數量和研究內容的深度等方面都超越瞭《考古圖》、《集古錄》等書。它收錄先秦至宋石刻1900多種,為《集古錄》的3倍多。此外,《金石錄》還補正前人金石著作的闕失、訂正史籍的訛謬、錄存大量文獻失載的史料等,因此,一直受到後世重視,評價甚高。

  《金石錄》雖然在南宋時已有刻本行世,但傳世宋刻本卻極為罕見。目前所知隻有北京圖書館藏龍舒郡齋本(30卷本)和上海圖書館藏趙不譾本(殘存10卷)兩種宋刊本。龍舒郡齋本已由中華書局收入《古逸叢書三編》影印出版。元明兩代,未聞有《金石錄》刻本行世,僅有抄本流傳。清代《金石錄》的版本較多,著名的有順治間謝世箕刻本、乾隆間雅雨堂叢書本以及其後的三長物齋叢書本、行素草堂叢書本。其中雅雨堂叢書本校讐精審,刊刻精美,流傳較廣。

清順治謝世箕刻《金石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