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乘佛教石窟群。5~7世紀開鑿,位於中央邦巴格河側岸山巖。共計9窟,現存6窟,分佈在長達685米的巖面上。第1窟開鑿時代最早,第2、3兩窟其次,第4、5、6等窟較晚。

  第1窟內已空曠無物,原建築雕造結構也面目全非。第2窟製作精良,它由前面的圓柱廊、中部方形大殿和後部帶窣堵波的內室構成,總進深長45.7米。此窟正面建築已毀,6根八角柱僅遺留殘幹。頂部原飾蓮花圖案,其左右兩側神龕內,原皆刻畫人物形象,現惟左邊一龕尚存毀損損的佛陀或蛇王及侍從等雕像。門廊至大殿辟有3條門道,上置兩明窗,廊道兩壁多飾浮雕人物。其餘諸窟的形制與第2窟大體相同。第4窟,又稱染伽殿,裡面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壁畫,內容和題材更趨於世俗化。這些壁畫,大多依據佛教《本生經》和《譬喻經》而繪,並將現實生活反映到畫面中,有音樂歌舞、說法誦經、宮廷生活等場面。此處石窟的裝飾雕刻也很有特點,如第4、5兩窟的華麗垂花柱楣、精美的團花和獅子造型等。第4窟的藥叉和蛇神形象,則正處於從佛教藝術風格向中世紀印度教藝術風格過渡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