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幅員遼闊、國力強盛的南方大國,其青銅器因具有獨特的形制而自成一系。楚國青銅器的發展大抵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西周晚春秋早、中期;第二階段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第三階段為戰國中、晚期。第一階段的楚國青銅器深受中原地區影響,形制上與中原器相似或相同,如楚公蒙鐘等。春秋早期器物如湖北當陽趙傢湖8號墓所出的1鼎1簋,形制上雖有自己的特點,但與中原地區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同類器相似。春秋中期器如趙傢湖4號墓、金傢山9號墓、鄭傢窪子23號墓等等所出的銅器,與同時期的鄭國銅器極為相似,尤其是帶蓋的三足圓簋,形態幾乎完全一致。第二階段,楚國青銅器已形成自己的風格。這時重要的楚墓如春秋晚期的河南淅川下寺1、2號墓,戰國早期的固始侯古堆1號墓和白獅子山1號墓、長沙瀏城橋1號墓等,所出器物都極富特征,眾多的圓腹鼎,足細高而外撇,至戰國初期時腹更深、蹄足也更長而外撇,是中原所罕見而楚國所特有的;此外如爬獸鼎、罐形鼎、尊缶、盥缶等,也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紋飾則多繁縟的浮雕狀花紋和立雕狀的附加裝飾 (早於中原地區),已顯示出楚器的特色。屬於楚文化范圍內的戰國早期隨縣擂鼓墩1號墓所出保存完好的65件編鐘、繁復剔透的盤尊等器物極為精美,達到瞭這一時期青銅器制作的頂峰。第三階段戰國中期的楚國大墓,如湖北江陵藤店1號墓、望山1號墓和沙塚1號墓,湖南湘鄉牛形山1、2號墓,河南信陽長臺關大墓等,所出青銅器多為素面,時代屬戰國晚期。墓主可能是楚幽王的。安徽壽縣李三孤堆大墓所出器物卻又有繁復美觀的紋飾,可能與該墓屬王陵有關。江蘇無錫前洲出土的幾件同時期的器物器形則比較簡單,而且是全素面的。

浙川2號墓出土的升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