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魏至宋代佛教石窟寺。位於甘肅省西峰市西北25公裡蒲、茹兩河交匯處東岸的覆鐘山下。窟群包括今寺溝、石道坡、花鴇崖、石崖東臺和樓底村等5個單元。1959年被重新發現。1961年以後,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多次對石窟進行勘察、測繪和清理,1986年編輯出版《慶陽北石窟寺》一書。據碑碣和文獻記載,北石窟寺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 (509)涇州刺史奚康生所建,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均進行過修鑿與興建。現有窟龕296個,為甘肅隴東地區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和規規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是中國北方的重要石窟之一。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石窟寺以寺溝的窟龕最為集中,共編號282個,窟群開鑿在高20米、寬120餘米的崖壁上,窟龕上下重疊多達3層。面向西,因周圍山崖石質屬早白堊紀黃砂巖,砂質均勻,膠結性能較好,現存造像大小計有2126尊,並有石刻及墨書題銘150餘處。造像可分為圓雕、半圓雕和浮雕等幾種。以北魏和唐代的最為精美。原窟龕內均有彩繪壁畫或圖案裝飾,現絕大多數已剝落無存。

  北魏石窟有窟龕7個。165窟是北石窟寺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和內容最豐富的大窟,位於寺溝窟群的中部下層。窟平面長方形,覆鬥頂,高14米,寬21.7米,深15.7米,窟內四壁有宋代重砌的高基壇。造像主體為七佛,分佈於東、南、北三壁,其中東壁雕三佛,南、北二壁各雕二佛,佛像之間各雕一脅侍菩薩。佛高8米,菩薩高4米,均為立像。以如此巨大的規模和突出的位置建造七佛,在國內其他石窟中還屬罕見。窟門內南北二側還雕有高約4米的彌勒菩薩、普賢菩薩和阿修羅天等,巨大的佛、菩薩、護法像列於一堂,造成瞭窟內莊嚴和神秘的氣氛。四壁上方雕千佛、佛傳及本生故事等,保存比較完整的有窟頂東坡的“宮中娛樂”及西坡的“旃檀摩提舍身飼虎”。窟內造像中的佛、菩薩以半圓雕為主,佛傳、本生故事等則采用浮雕形式。造像特點是,佛面相圓潤,體魄雄健;菩薩清俊秀美,虔誠含蓄,無論其服飾或氣質,都具有明顯的漢民族傳統造像藝術風格。

165窟北壁造像

  唐代石窟是北石窟寺開龕造像最興盛的時期,窟龕多達211個,占全部窟龕三分之二以上。除瞭修鑿少數大型洞窟外,絕大部分為方形或長方形淺龕。比較有代表性的窟龕是現編222、32、263等窟。

  222窟為覆鬥式頂,長方形窟,高6.10米,寬6.48米,深8.40米。窟內東壁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佛高4.05米,比例勻稱,莊重質樸,雕刻技藝純熟,為盛唐時期作品。南北二壁滿開佛龕,計約60餘個,龕內多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一佛二菩薩像,造型小巧玲瓏,生動活潑,尤其是對肌肉和服飾表現得質感很強,堪稱北石窟寺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32窟平面為不規則的長方形,東壁長方形大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像,其餘各壁均開佛龕。據東壁龕內南側陰刻銘文,知該窟開鑿於唐武則天如意元年(692)。造像雖已斷頭殘臂,但身軀優美,衣紋流暢,雕刻技藝高超,尤其是力士的肌膚,雕作不僅健美豐滿,而且富有彈性,反映瞭唐代工匠們功力之深。263窟平面近方形、平頂。窟內東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南北二壁各雕三佛。除東壁造像保存完整外,南北二壁造像已毀或風化。窟內造像不僅造型準確,線條優美,而且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狀態,如佛的莊重,菩薩的虔誠和弟子的溫順,都被刻劃得維妙維肖。

  北石窟寺自重新被發現以來,政府多次撥款進行加固和維修,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造像的進一步風化。在加強管理和保護的同時,展開瞭對北石窟寺的深入研究。1963年,成立瞭慶陽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