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漢語語詞由固有的意義而轉換借代出來的另外的意義。例如“昔”字,甲骨文作

,象日在水浪下,當即潮汐的本字,後來轉為“一夕”的“夕”。《春秋穀梁傳》莊公八年說:“日入至於星出謂之昔。”《莊子·齊物論》說:“是今日適越而昔至也。”進而轉為“往昔”、“昔日”之“昔”。又如“社稷”一詞,古人稱土神為“社”,“稷”為五穀之長,立稷而祭,以稷為穀神神。古時天子、諸侯都要祭祀社稷,後來就以“社稷”一詞稱國傢。又如“齒”是牙齒,年齡也稱年齒。人以年齒相比列,凡不能比次在一起,非同一類的就說“不齒”。語言中又有“齒冷”一詞,是譏笑的意思。張口笑久就齒冷,所以“齒冷”指可笑而言。這些都是轉義。轉義與原來的詞義內容多少總是有聯系的, 假借義則全無聯系,兩者不同,不能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