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聾啞人的語言文字教學和盲人的盲文教學。這兩種人由於聽力或視力失靈,不能進行正常語言活動或閱讀,需要進行一種特殊教學訓練,克服他們在語言文字上的障礙。

聾啞人的語言文字教學

  聾啞人耳不能聽周圍世界的聲音,失去瞭學習與應用有聲語言的天然條件。他們之間或者他們與普通人之之間的交際自然地或者自發地運用瞭手語(或稱手勢語,面部表情加手勢)。這種自發的手語總是在小范圍內進行。聾啞人的眼睛是正常的,他們跟普通人一樣看得見字,因此可以學習並使用跟普通人同樣的文字進行閱讀,並跟普通人筆談。就中國使用漢字的情況說,筆談比起講話來是非常緩慢和不方便的。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利用幾十個字母的指式連續打下去就構成文字,交際起來方便得多,這叫指語。在中國,利用漢語拼音,就可以進行一般的指語交際。近代科學技術發達,或利用聾啞兒童的殘餘聽力,或利用儀器設備(如助聽器),或利用發音原理,取得口語和看話的效果。因此,聾啞人可能有4種語言交際手段:手語、文字、指語、口語看話。

  對聾啞兒童說,這4種語言教育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口語看話可以取得最廣泛的社會交際能力,是聾啞人語言技能的最高造詣。手語是最現實、最迫切的社會交際手段。指語是學習普通文字(漢字)、普通話對話、提高手語質量所必須的輔助手段。漢字是全面掌握中國文化的鑰匙。

  聾啞人的手語教學 在聾啞人的語言教學的4種形式中,手語占有優先的地位。接受教育者可以是漢字文盲,可以是指語文盲或者不會口語和看話的啞人,但是他不能不會手語,生活要求他必須一定程度地掌握某種手語。漢字和指語在學習和應用上都比手語費事和困難得多,這就使得聾啞人之間一般總是靠打手勢進行語言交際。由於手語的超方言以至超語種的性質,國際聾啞人協會得以作出手語型的國際通用聾啞語1500條供聾啞人在國際會議場合交談,也作為國際會議的工作語言之一。

  中國聾啞人手語的產生 中國地區廣大,各地流行的手勢很不一致,不利於聾啞人的社會交往。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於1959年整理修訂瞭《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報請原內務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批準試行。先後共出版瞭4輯,共2000個手勢圖式,受到廣大聾啞人的歡迎。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版的4輯草圖大部分散失,中斷瞭試行與推廣工作。1979年8月3日至13日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籌備組在北京召開全國手語工作座談會,討論制訂瞭430個聾啞人手語新詞統一的手勢動作,在全國試行。1982年10月18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瞭第二次手語工作座談會,討論和制訂瞭640個聾啞人手語新詞手勢動作,由民政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出通知,在全國試行。(圖1)

圖1 漢語手指字母圖

  手語的結構規律 首先是詞根的表達方法。①以一個單純詞的手勢為根,如“紅”、“愛”、“公”等;②以一個合成詞的手勢為根,如“首長”、“極其”、“數量”等;③一個手勢動作可作不同詞族的根,如“首長”可作“部長”、“局長”、“科長”的根,也可作“主持”、“主動”、“主流”的根;④以與某一事物相關的手勢為根,如“學校”、“醫院”、“商店”等以“房子”的手勢為根。至於手勢的語素意義的表示,則主要是形象化,以加深理解和記憶。不過這個形象化更生動活潑,因為它是動的形象。手語的語素結構,類似漢字,但比漢字的路子更寬,因為它既有靜,又有動,變化是無窮的。漢字的結構還受到歷史的限制,增加瞭學習的難度;而漢語手語的構形則以當前事物為依據,有如看圖識字,學習起來更加容易。

  手語教學上存在的問題 ①手語教學和口語教學的問題,由於病理衛生和科學技術的發達,聾啞語言教育日益由手勢表意(手語)走向口語和看話,理想的語言造詣可以作到聾啞人與普通人之間進行正常的交談。為瞭達到這一目的,一些學校禁止學生使用手語。但由於手語本身的特殊的優越性,它還在聾啞兒童私下交談中流通。就國際情況說,某些先進國傢傾向於口語化,廢除聾人手語。有的國傢既重視口語,也不輕視手語,如日本、西班牙。也有對手語倍加重視的,如芬蘭。他們認為手語是聾人獨有的文化;當聾兒還不會芬蘭語時卻懂手語。手語是幫助聾兒學芬蘭語的有力手段。1979年芬蘭政府承認手語是聾人的第一語言,芬蘭文是第二語言。現在芬蘭人可以帶手語翻譯人員去大學學習,去參加政治性會議。每年有四五千名健全人學手語,這些為聾人服務的手語翻譯都由政府支付工資。要解決聾啞人的語言問題,其正確途徑應當是雙管齊下,手語先行,既幫助學口語、看話,又幫助識字學文化,進一步幫助口語對話。②地方手語跟通用手語之間的矛盾。手語一向是不統一的,不同的交際范圍有不同的手語表示法,學校之間、地區之間、南方與北方,打法都有差異,影響相互理解。但地方手語一經形成習慣,就相當頑固,彼此難以求同,象方言土語之間的情況一樣,在聾啞人中推行《通用手語》存在著類似推廣普通話的問題。目前推行的《通用手語》收詞共3000多個,大部分是已經通行的習慣手勢,一小部分是經過改造的原有習慣手勢,還增加瞭一些主要用於人名、地名和虛詞的指語手勢。此外,也移植過來一些國際通用的國名手勢。《通用手語》不但提供瞭統一的規范的手語圖形,而且使手語有瞭書面的形式,但是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普通話型的通用手語還需要長期不斷的努力。

  聾啞人的口語教學 當前聾啞人的語言教學,必須發揮信息科學的優勢,開展聲像教學。將無聲世界提高到有聲世界。利用聾啞人殘餘的聽力,進行聽覺訓練和語言培訓。聾啞人雖失去聽覺,但是視覺、觸覺和動覺等器官特別發達,利用多器官吸收教育信息,效能比正常人更為敏感。使用現代化多功能的電化教學設備,訓練聾啞人學習語言和知識,是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不僅直接學習發音、識字,並由圖像得知文詞的意義,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達到能說會聽、聾而不啞的目的。當前,一般能做到聾兒能模仿健聽人學會發音,並能分析一個音節的聲韻母,記下一個漢字的音素,把說話、寫話和懂話結合起來。在聽力完全失靈或無高功率助聽器幫助時,他們可以看口形瞭解語義,叫做看話。看話實際上是用眼睛瞭解一個字的音節結構並聯系上下文瞭解話語,這樣,聾啞人的語言,除借助於助聽器外,實際上就是在說自己聽不見但別人能聽懂的話,看自己聽不見但自己能懂的話。

盲人的語言文字教學

  盲文,或稱盲字,是針對盲人眼不能看的特點而設計的一種凸點,以供手指摸識的文字體系。這種文字體系是國際性的,1824年由法國的盲人L.佈萊爾(1809~1852)發明。因此,國際上便以佈萊爾的名字命名盲文。

  佈萊爾盲字 佈萊爾盲字是全世界一致公認的盲文體系,由63個編碼字符組成,每一個字符由1~6個突起的點兒安排在一個有6個點位的長方形裡。這些凸出在厚紙上的成行的盲文可以用手指輕輕摸讀。

  為瞭確認63個不同的點式或盲文字符,數點位時是左起自上而下1—2—3,然後右起自上而下4—5—6。《佈萊爾字符表》(圖2)表明每個字符的構成以及它的最簡單的意義。字符表的前10個字母是由點1、點2、點4和點5組成的,如h由點1、點2、和點5所組成。a由點1所組成。

圖2 《佈萊爾字符表》

當它們前邊有第6行(見字符表)的數標圖式時,這些符號就有瞭數值。字母k~t這10個字母是由給第1行的符號加點3所組成。其餘5個字母(u、v、x、y、z)和5個很通用的詞的表示法是給第一行的符號加點3和點6。如e是點1和點5(第1行),對應的z就是1356。給前10個字母加點6,就組成瞭字母w和9個常用字母組合(第4行)。標點符號和兩個附加的通用字母組合的構成是把第1行的符號下放在點2—3—5—6的點位上(第5行),即降一格。3個詞尾的字母組合,數標,以及另兩個標點符號是用點3—4—5和6組成,如第6行所示。最後7個點式,如第7行所指出,是由點4—5—6所組成,在一般書面語裡沒有真正的對應。象數標一樣,這些符號用作修飾成分放在任何其他符號之前。應用這條原則,各種符號可以發生多方面的作用。舉個例子,點5加在字母a符號的前面,就形成瞭“day”(日子)的佈萊爾縮寫形式(9點縮為2點)。

  佈萊爾的盲字雖立即為他的同學們所接受、應用,但直到1854年,即他死後兩年才被巴黎的學校采納。1916年,美國盲人學校正式采納佈萊爾原來的字母表和一系列縮寫法。1932年,英國和美國的盲人代理機構的代表在倫敦開會,通過瞭所謂標準英語佈萊爾盲字方案第二級(指縮寫程度)。1957年對這個方案作瞭進一步的改進。

  手寫盲文不同於一般明眼人的寫字,首先要備一個金屬或塑料制成的盲字板和專用的椎筆,盲字板由大小相同的兩片長方金屬板結合而成,一頭用鉸鏈聯結起來。兩塊板之間可以夾一張紙。這兩塊金屬板的上一層,有蜂房形的小窗框,在每一個小窗戶下面,在下層板裡,有6個佈萊爾點式的小窩兒。用鐵筆頭把紙壓到下邊的小窩裡成凸點或浮雕。按佈萊爾字符從右向左寫;把紙翻過來,點兒就朝上,從左向右讀。

  佈萊爾盲文也可以用特制的機器造出。這個機器有6個鍵,每個鍵跟佈萊爾小窩兒的點兒相對應。第一個佈萊爾書寫機是1892年美國人F.霍爾所發明。晚近的盲字制作革新是電動浮雕機,類似電傳打字機。制作大量佈萊爾材料的拷貝,是用充當壓印主盤的浮雕鋅板作出的。1920年以後產生瞭佈萊爾盲字書寫的交叉點制,可以浮雕一張紙的兩面,不至兩面的點兒互相傷損。近來,制定出一個計算機程序,能把英文自動譯成縮略式凸字板佈萊爾盲文。並從一個標準電動打字機鍵盤輸出佈萊爾盲文。

  中國的盲字 中國曾有“康熙盲字”,屬編碼性質。以後有“心目克明”盲字,為拼音制。1953年公佈瞭“新盲字”,也是拼音制。它們都來自佈萊爾浮雕六點制,但對63個字符意義的安排有所不同。“康熙盲字”利用它編數碼以表示音節。後兩者則盡量照用它的聲母,此外或形同音異,或借單一字符表示漢語的韻母,構成雙拼制。其實從使用字符的數目來說,以上三種漢語盲字方案都是用兩方,即雙拼制,反映瞭漢語語音特點。現行的“新盲字”於1953年公佈。開辟瞭漢語普通話的簡易體系的盲字的道路。(見彩圖)

上海第一盲童學校的學生在上語文課

  

參考書目

 L.L.Clark,Proceedinɡs of the InternɑtionɑlConɡresson Technoloɡy ɑnd Blindness,4vol.,1963.

 《中國聾人》,《中國聾人》雜志社,北京,1979~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