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一個漢字被借為別的字而出現的與原義無關的意義。假借義不同於本義和引申義。本義是造字原有的意義,引申義是由原義引發出來的意義。例如“須”字金文作

,《說文》解釋為“面毛也”。“須”就是“鬍鬚”的“鬚”,“面毛”正是“須”字的本義。古書裏有用為“等待”義的,後來又用為“必須”的意思,這都是假借義。又如“令”,本義是“命令”、“號令”,可是是古人說“令聞令望”,“令”是“善”的意思。“善”是假借義。又如“常”《說文》訓“下帬也”。可是又有“恒”的意思,那是假借義。又如 “誕”是“大言”、“妄言”的意思,可是又有“誕生”、“生育”的意思,那也是假借義。假借義是否另有它的本字往往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