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納西族過去使用的圖畫文字以及由這種圖畫文字演變出來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在納西語裏稱sΛ33ʨΛ55lu33ʨΛ55,意思是“木石痕跡”。主要用於書寫宗教經書。納西族中通習宗教經書執行法事的人稱東巴(to<33mbɑ31),因而這種文字也就被稱作東巴文。東巴文經書90%以上是用圖畫文字寫成的(圖1、圖2)。圖畫文字在文字發展史上處於從圖畫發展到文字的第一步。石刻納西族《木氏歷代宗譜》有16世祖牟保阿宗“且制本方文字”的記載。據此推算,圖畫文字的創制年代大約在12世紀下半葉到13世紀上半葉之間。圖畫文字大體上保持從左向右的書寫方向。但是有時須從上向下或從下向上甚至從右向左閱讀。字體多變,常常根據上下文形成新的字形結構和字組。一個形體往往可以同時表示幾個意義。有許多結構互相依賴的復合字形。象形文字是東巴文發展的新階段,是在哥巴文影響下產生的。書寫咒語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瞭這個發展過程。象形文字的特點是:書寫行款固定,一律從左向右橫寫。一個字隻表示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往往就是一個詞,不過也有幾個音節組成一個詞的情況。語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假,基本上已經由表意發展到表音。以單體象形字和指事字為主,也有形聲字和會意字。國內現存東巴經書1萬多冊,僅北京圖書館、雲南東巴文化研究室兩處就有8000多冊。在國外,美國收藏最多,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有3000多冊,哈佛燕京圖書館有500多冊。東巴文經書內容豐富,是研究納西族語言、文字、文學、哲學、宗教、神話、民俗、舞蹈、藝術、占卜的寶貴資料。(見彩圖)

東巴經之一頁

東巴文《超薦什羅經》的首頁

用東巴文書寫的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