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地名的由來、語詞構成、演變、分佈規律、功能以及地名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關係的一門學科。英語中又稱toponymy或toponomy。

  地名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為瞭識別周圍的環境對位於地表特定空間位置上的地方所賦予的指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地理領域的擴大,地名命名的物件目前已不限於地球表面而擴大到海底和星球。

  地名由詞或片語構成,是表示單獨概念的專有名稱。地名作為語詞既有語音又有意義義,用文字書寫又有瞭字形。地名的意義除瞭指稱意義外,也指構成地名的各個詞(或詞素)的本來意義,即書面場合中的字面意義。如“長江”這一地名,是指位於中國中部橫貫東西的一條特定的大河,這是“長江”的指稱意義。而長長的河是它的字面意義。地名是指稱特定位置和特定類型的地方的,因此地名的指稱意義又可細化為指位意義和指類意義。

  民族不同,語文各異,地名構成的方式不盡相同,即使同一語言,在不同時代和不同地域也會有一定的差別。

  大多數地名都是以已有的語詞為基礎來構成的。盡管不少地名由於時代久遠,命名的語言已不復存在,或在長期流傳中原來的語音、字形已經變更,致使命名的理據難於查考,但地名的命名總是有一定原因的,或反映自然特征,或反映社會歷史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的遷徙或命名對象自身的興廢,地名會有不同程度的演變。但是,由於地名命名以後作為特定地方的代號被長期傳播而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從而使相當一批地名以及反映在地名語詞中命名時代的某些信息得以流傳下來。

  依據不同的條件,例如按照語言系屬、構詞形態、產生年代、對象類型以及語義等等可以對地名進行不同的分類。不同類型地名的分佈既受當地民族成分和語言的制約,又與社會發展水平和當地自然景觀密切相關。

  通過歷史文獻關於地名演變情況的記載與新舊地名的對比,通過地名語言分析和與地理景觀相互關系的研究,對探索歷史上的自然面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分佈和遷徙以及方言、古語特征等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資料。

  地名功能的研究對發揮地名的作用和效能有重要意義。地名不僅是社會交際工具之一,本身還是信息的載體。地名被應用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地圖的重要內容之一。做好地名的科學管理、地名書寫標準化、譯寫規范化,出版地名工具書,建立地名資料數據庫提供快速檢索等一系列實用問題,都屬地名功能的研究范圍。

  地名的研究源遠流長。中國大量的史書、志書、韻書等古籍中不僅記載瞭數量極多的地名,而且對許多地名的讀音、含義、位置、演變以及命名規律都有闡述。如東漢初年班固(公元32~92)撰寫的《漢書·地理志》中,就載有各類地名4000多處,並對部分地名的命名原由和名稱演變作瞭說明。北魏酈道元(466?~527)的《水經註》中,所載地名達2萬處左右,有語源解釋的達2300多處。不過地名學正式作為術語卻是在19世紀後期,在西方語言學和測繪學的發展過程中,對地名研究興趣激增的情況下提出來的,並開始出版地名學的專門著作,如1872年瑞士J.J.埃格利的《地名學》,1903年奧地利J.W.納格爾的《地名學》。一些國傢還相繼成立瞭研究地名的機構,如1890年成立的美國地名委員會,1902年成立的瑞典地名委員會,1919年成立的英國地名常設委員會等。早期的地名學著作在探討地名的基本性質之外,尤重於地名語源的考證,包括根據殘留在地名中的古語成分來推論古代民族的分佈和遷徙。J.吉耶龍(1854~1926)於1902~1910年出版的《法蘭西語言地圖集》,促進瞭地名研究向地理學的方向發展。1926年法國A.道紮的《地名起源和發展》,提出瞭用文化地理學的方法來探討地名的年代層序。

  當前地名學正處在發展階段,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大致上有綜合研究地名基本原理的普通地名學,包括地名產生和發展的基本規律,地名與語言、歷史、地理的相互關系等內容;有研究一定區域內反映地名系統的歷史地理條件的區域地名學;有研究個體地名的地名地志學;有研究地名的讀音、書寫和譯寫標準化等內容的實用地名學等。地名學的研究除瞭采用或綜合地采用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的方法以外,還采用地圖分析法來研究地名的空間關系和數學統計法來研究不同類型的地名在數量上的對比關系。

  地名學在科學上的歸屬問題目前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認為地名是語言詞匯,屬詞匯學、詞源學、語音學、語義學、方言學的研究內容,地名的語音、語法、詞形等變異的研究又離不開語言學的方法,因而把地名學納入專名學的范圍,而專名學屬於語言學的一個分支。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地名是地方的指稱,而這些地方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名不但指出地方的空間位置和類型,通常還反映出命名時代當地的或區域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特征,地名研究可以幫助瞭解現代一般性的和地方性的地理現象,並勾畫出歷史地理的面貌,探索區域開發過程,因而認為地名學應屬地理學的分支。有些學者認為地名是歷史的產物,地名的得名、演變都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地名特別是地名來源的研究離不開歷史學的資料和方法,同時利用地名資料來解決某些歷史問題有重要的意義,因而認為地名學應屬歷史學的范疇,成為歷史地理學的一個分支。考慮到地名學研究的對象──地名既與語言學有關,又與地理學、歷史學、測繪學、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等多種學科有關,它不是孤立地借助於某一有關學科的方法,而是需要綜合地運用有關科學的資料和方法。從發展角度來看,地名學應是與多種學科有關的一門綜合性的獨立學科。

  中國地名學的研究除瞭傳統的地名沿革的考證以外,對作為一個整體的地名的產生、發展和分佈規律的研究,對地名形成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背景的論述,已日益增多。目前除瞭在歷史學、地理學、語言學、測繪學、民族學的有關刊物上發表論著以外。全國發行的專業地名雜志已有《地名知識》和《地名叢刊》。1977年成立瞭中國地名委員會作為國傢的地名管理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大比例尺地圖測繪和地名普查,已搜集到數以百萬計的地名資料。這些都為中國地名學的進一步發展創立瞭良好的基礎。

  

參考書目

 中國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編:《地名學文集》,測繪出版社,北京,1985。

 褚亞平主編:《地名學論稿》,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