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學傢。字正義,滎陽開封人(今河南省)。祖父鄭瓊,北魏時曾任太常卿。父鄭道邕任北周司空。鄭譯以舊恩在北周宣帝時任內史上大夫,封沛國公。楊堅掌握北周朝政後,鄭譯為上柱國、相府長史。入隋,曾出任隆州刺史、岐州刺史。

  鄭譯作為周、隋之際的一位元音樂理論傢,對樂律學並不十分精通;但善彈琵琶,註意音樂問題,並能躬親務實。學術思想上雖然頗守漢以來的經師陳說,但也能介紹當時尚屬新說的龜茲樂調與八十四調理論;雖與守舊派蘇夔等人合合作,卻能力排何妥等廢除旋宮轉調的極端保守的樂議。因而,他能在歷時冗長的“開皇樂議”中,留下瞭史乘中少見的較為詳盡的若幹樂律學重要史料。

  鄭譯撰有《樂府聲調》3卷(一稱8篇。又,《隋書·音樂志》所記鄭譯著述即為此書,則為“二十餘篇”),久佚。今存有關論述,均見《隋書·音樂志》,有如下重要材料:①兩晉南北朝以來太樂樂府鐘樂音階的實際情況(即所謂“三聲並戾”);②蘇祗婆及其龜茲樂調理論(五旦七聲);③被看作漢以來的七始、八音之說(七聲音階的合法地位之爭與“應聲”說);④以五弦琵琶為據的八十四調旋宮學說。這些材料都是甚為寶貴的樂律學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