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器樂合奏曲譜集。清代蒙族文人榮齋編。有嘉慶甲戌(1814)年抄本。用工尺譜記寫,收有13套以絃樂器為主的合奏樂曲。曲名為《合歡令》、《將軍令》、《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韻串》、《月兒高》、《琴音月兒高》、《普庵咒》、《海青》、《陽關三疊》、《松青夜遊》、《舞名馬》等。序言稱這些樂曲為“今之古曲”,並說在編成此書之前,隻靠老師傳授指法,沒有樂譜;這表明它們至少是18世紀以前的作品,由編者首次整理為合奏曲譜集。

<

  全書6卷,共10冊,其中卷一是指法和匯集譜(即總譜),列《十六板》、《岔串》兩曲。卷二~卷六是各種樂器的分譜。各曲所用樂器略有不同,所以分譜中琵琶譜、弦子譜、胡琴譜均為11曲,箏譜為13曲。這些樂曲多是民間長期流傳的曲調,如《月兒高》與華秋蘋《琵琶譜》所收《月兒高》大體相同,《海青》與《海青拿鶴》相同,《普庵咒》與《五知齋琴譜》所收《釋談章》相近。有些曲譜中加有“煞尾東城少一板,西城多一板”、“東城無此木蘭花尾聲”等說明,系指當時北京東城、西城民間演奏譜的不同。

  樂曲中的《十六板》一曲,編有總譜。曲譜包括6個聲部,排列次序為琵琶、弦子、胡琴、箏、工尺、八板。工尺是樂曲《十六板》的原始譜,與各樂器的演奏譜不同。演奏譜根據每種樂器的性能和特點,加進很多裝飾音,旋律花簇;原始譜則為簡樸的主旋律譜。八板是全國普遍流行的曲譜。工尺譜與八板譜由簫、笛、笙、提琴(中國傳統拉弦樂器,形制與板胡相似,但較細長)中任選一種或幾種演奏。編者將《十六板》主旋律譜和琵琶、三弦、胡琴、箏的各分譜、八板譜並列在一起演奏,形成對位的形式,使其節奏、旋律參差變化,避免瞭多種樂器齊奏的單調,形成瞭整個樂曲的獨特風格。此外,第1冊匯集譜所收的《岔串》一曲,亦是在《清音串》中插進另一曲《竹子》,構成對位曲調,並註明這兩曲匯集譜的奏法。

《弦索備考》中《十六板》樂曲片斷

  《弦索備考》所收樂曲,譯為五線譜、簡譜後,名《弦索十三套》,1955年由音樂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