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廣東省潮州、汕頭一帶。弦詩樂可分為“儒傢樂”和“棚頂樂”兩種。在儒傢樂中,一種是演奏於上層社會,另一種演奏於群眾性的集社組織,由於其演奏風格細緻優雅,所以亦常用於自娛。棚頂樂主要用於舞臺,為戲曲表演服務。目前流行的弦詩樂,一般均為傳統的儒傢樂。

  弦詩樂最早隻以七弦琴演奏,之後以竹弦、洞簫、月琴等3種樂器組成小型的絲竹樂隊。18世紀以來又吸收瞭多種樂器,如所用弦索樂器有:二弦、椰胡、竹弦、大大胡弦、三弦、大三弦、月琴、皮琴、葫蘆琴、揚琴等;吹管樂器有小橫笛、大橫笛、洞簫(有時還采用小嗩吶、大嗩吶);打擊樂有小鼓、木魚、木板等。

  弦詩樂的曲目非常豐富,最著名的有10大名曲,即:《昭君怨》、《寒鴉戲水》、《小桃紅》、《黃鸝詞》、《月兒高》、《大八板》、《平沙落雁》、《鳳求凰》、《玉連環》、《錦上添花》。其他流行的樂曲尚有:《柳青娘》、《深閨怨》、《出水蓮》、《千傢燈》及《粉蝶采花》等。

  弦詩樂是采取板式變化的方法進行發展構成樂曲的。如1首《黃鸝詞》分頭板(一板三眼)、二板(一板一眼)、三板(一板無眼)3個部分組成。樂曲的演奏順序從慢到快,但發展樂曲時往往是從快板開始的。民間通常將快板(即三板)作為原板(母體),添一眼加花成中板(即二板),添三眼加花成為慢板(即頭板),在弦詩樂曲中還有一種“拷拍”,並常用它來代替三板,拷拍也是一板無眼,並且其曲調進行常將強拍讓過,用板後音,這樣就使得曲調進行活潑跳躍,生動有趣。

  弦詩樂用“二四譜”。“二四譜”中沒有“乙凡”二音的符號,“三”包括瞭“四、乙”兩音,“六”包括瞭“工、凡”兩音。由二四譜的演奏又產生瞭“輕三六”、“重三六”、“輕三重六”、“活五”等4種調。輕三六調多表現輕快、活潑、歡樂而明朗的情緒。常用以演奏的樂曲有《千傢燈》、《大浪淘沙》等。重三六調多表現莊重、嚴肅、激昂或悲憤的情緒。常用以演奏的樂曲有《昭君怨》、《寒鴉戲水》等。輕三重六調表現一種清閑、遊玩、心境平和的情緒。常用以演奏的樂曲有《粉紅蓮》、《柳青娘》等。活五調常表現痛苦、悲切、哀怨、淒涼的情調。用以演奏的曲目有《北雁思歸》、《雨濺海棠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