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主要聚居在中國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及民和縣的官亭地區,其他散居在同仁、大通、樂都和甘肅省的天祝等縣。人口有159426人(1982年統計),語言屬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多數人通漢語和藏語,通用漢字。土族民間音樂主要以民歌為主,可分為宴席曲、婚禮曲、歌舞曲、敘事曲、搖兒歌、花兒等6類。因居住地域的不同,互助縣與民和縣的官亭地區民歌的風格略有差異。

  宴席曲 屬於風俗性歌曲,按內容容可分為贊歌和問答歌兩類。①贊歌,內容多為贊頌對方,常作為問答歌的引子。一般由兩個樂句組成,節拍自由,旋律起伏較大。進行中常出現下滑6~8度的音程,是旋法上的特點之一。②問答歌內容廣泛,從天文地理、生產知識到宗教信仰等,富有知識性。其曲調鏗鏘有力、曲尾收束幹脆而不拖沓。曲目有《拉因阿拉》、《阿森召拉》、《召因給》等。流傳在互助一帶的宴席曲,多用土語演唱;流傳在民和縣官亭地區的用漢語演唱。

  婚禮曲 土族傳統的儀式歌曲,也稱喜曲,貫穿於婚禮的始終。如婚禮開始唱《納信妥諾》(“納信”指男方派去迎親的人),依次唱問答歌《唐德格瑪》,取笑納信的詼諧歌《納信斯果》,儀式歌《依姐》,以及告別親人的《興馬老》,送親唱的《拉隆老》,答謝媒人的《西買其瓦日哇》,賓主互相敬酒的《的尕迭》,婚禮結束時唱《黑姐》等,內容風趣詼諧,曲調規整,節拍清晰分明。

  歌舞曲 土語稱“安召”。凡喜慶佳節或婚禮宴席中,人們圍成圓圈,旋轉歌舞,曲調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節奏多為3拍子。領唱的樂句簡短,合唱的樂句較長,往往帶有延長音的襯句。內容多為慶豐收,祈求人畜興旺等。主要曲目有:《興馬老》、《嫂老老》、《召引召》、《拉莫沿召》等。其音樂特點是常從主音下方四度為起點五聲音階式上行級進到最高音,形成高、低相距八度的旋律如:

《興馬老》

  敘事曲 土族的每首長詩都有專門的曲調,大多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音域在一個八度以內。旋律進行平穩,具有朗誦性。曲目有《拉仁佈與且門索》、《格薩爾》、《祁傢延西》等。

  兒歌曲 常以寓言的形式進行敘述,內容富有哲理性。曲調抒情優美。曲目有《佈柔由》、《登登馬秀》、《阿且什戈瑪》等。

  花兒 土族將花兒及土語演唱的情歌皆稱“哈達過道”,每年農歷六月六日的廟會上,比賽花兒成為土族民間傳統的盛事,歌手一般都運用真假聲相結合的唱法。曲令有:“好花兒”、“紅花兒姐”、“楊柳兒姐”、“九月的菊花兒”、“尕連手”、“梁梁上浪來”等。曲調多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並用下滑音來結束每個樂句,這是土族花兒突出的特點之一。如:

《尕連手令》

  土族民間音樂多用五聲音階或六聲音階,並用四度五度音做為調式骨架音。節奏大都使用3拍子,也有少量的2拍子。宴席曲、花兒常運用八度音程的跳進使旋律剛健、激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專業音樂工作者對土族民間音樂進行瞭大量收集和整理工作。由青海省歌舞團創作並演出的歌劇《拉仁佈且門索》、歌舞《迎親》、歌曲《土族阿姑上山來》等均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