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表演術語。有兩種含義:①泛指各種群眾角色的扮演者;②腳色行當名。

  1.元、明、清戲曲中常見“雜”扮群眾角色。如南戲《琵琶記》有“雜”扮瓊林宴的承值(《六十種曲》)。元雜劇《包待制陳州糶米》有“雜”扮糴米百姓的三人(《元曲選》)。傳奇和花部亂彈中“雜”扮的群眾角色包括院子、小廝、侍女、太監、中軍、校尉、軍士、差役、報子、馬夫、更夫、梢公、掌禮人等;有時也扮不重要的配角,如《滿床笏》中郭子儀的8個女婿,是笏圓一折的過場人人物,即由“雜”扮(《綴白裘》)。此類群眾角色大都由各個行當兼扮,如元雜劇《崔府君斷冤傢債主》的第1折有“凈扮雜當”,“雜當”指劇中的要債人,為群眾角色(《元曲選》)。昆山腔《鳴鳳記》由末和小生扮嚴嵩的侍從,凈、醜扮劊子手;《鮫綃記》由旦、貼扮劊子手;《翡翠園》由三旦(正旦、小旦、老旦或貼旦)、小生、凈、副扮衙役等。亂彈《十字坡》由凈、末、老旦和外扮店夥,末、醜扮解差等(均見《綴白裘》)。“雜”的名目,大抵是從這種“雜扮”的體制衍化而來。近代戲曲中,隨著演出班社演員人數的增加和生旦凈醜各個行當專業分工的日趨嚴格,出現瞭扮演群眾角色的專職演員,不再稱“雜”。以京劇為例,專職群眾演員的主要類型就有:①龍套大鎧、宮女丫環。龍套著“龍套衣”,屬文扮,故又稱“文堂”;大鎧著“大鎧”,屬武扮,都是扮演太監、武士等侍從人員的,俗稱“跑龍套”。扮演宮女或侍女的,俗稱“跑宮女”。龍套演員必須學會一些齊唱曲牌和熟悉各種群眾場面的舞臺部位。②武行。須有翻打跌撲功夫,扮演集體武打場面中的群眾角色,俗稱“打英雄”。③院子過道。扮演傢院、中軍、門子、雜役等。④旗鑼傘報。扮演打纛旗的、鳴鑼開道的、打傘的、報事的人物。⑤扮演不重要的配角,俗稱“零碎”。目前,一般演出團體已很少有專職的群眾演員。

  2.今漢劇、粵劇、湘劇等劇種都有“雜”行,為凈行的一支,藝術特點與京劇的二花臉相近,著重做功、工架或以武打為主,常扮張飛、李逵、孟良、薛剛、呼延贊等一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