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民族的歌唱藝術,都有各自的風格、韻味及獨特技巧。歷代造就出許多著名的民間歌手、戲曲、曲藝演員,近代又湧現出一批新歌劇演員和現代民族聲樂歌唱傢。在諸多的演唱者中間,有各種行當、各種流派、各種歌唱技法。因此,中國民族唱法的聲型分類,與西方聲樂的嗓音分類不同,而是根據中國人民的傳統的審美標準、欣賞習慣、民族風格、地方特點以及許多演唱傢的用嗓方法來劃分,基本上可分為4種:①以本嗓為主的藝術真聲聲型;②以假嗓為主的藝術假聲聲型;③真假聲相混的混合聲型;④真假聲聲相接聲型。

  藝術真聲聲型 在自然說話的本嗓基礎上,經過修飾和美化符合瞭聲樂藝術的規律,以真聲為主要發音法的聲音類型。戲曲中稱“本功”、“本嗓”或“寬嗓子”,在民間唱法中稱“真嗓子”。現代中國的一些聲樂工作者和嗓音大夫稱“藝術真聲”或“藝術大本腔”。此種聲型以真聲貫穿整個演唱音域。音域約從 g~f2不產生換聲區域換聲點,如g2以上增加假聲成分,則會出現換聲跡象。此種聲型具有高亢、豪放、質樸、豐滿、潑辣、粗獷的特色。其發聲狀態:發聲時聲帶拉緊,兩聲帶靠近,作整體振動;聲帶張力較強,且依張力的大小來調節音的高低。真聲主要是固體振動,發出的聲音剛勁有力,明亮結實,使用中、低聲區方便自如,與人平時講話的音質較接近。其發聲構造多數人的口腔、喉室、鼻腔都較高、大、圓、深,有自然的較好的口腔、鼻腔和胸腔共鳴。這種聲型在中國傳統戲曲、說唱和民歌中占有相當數量。戲曲中如京戲的老旦、評劇、晉劇、吉劇、越劇、滬劇、黃梅戲、河北梆子;說唱中如大鼓、單弦、天津時調;民歌中如東北、陜北、河北、內蒙古、新疆的唱法,多沿用此種聲型。

  藝術假聲聲型 脫離瞭自然說話的本嗓,而以假聲為主要發音法的聲音類型。戲曲中稱“背功音”、“二本腔”、“細嗓子”、“假嗓子”。在民歌唱法中稱為“尖音唱法”。此種聲型以假聲貫穿整個演唱音域。音域約從c~a2或到c3,在f2以上聲音的威力得到充分發揮,無明顯的換聲區或換聲點。此種聲型具有清麗柔和、委婉靈活、富有彈性的聲音特點。其發聲狀態:發聲時聲帶振動相對放松,聲帶張力不強;聲帶在拉緊的狀態下,作邊緣振動;聲音的組成既有氣體振動的成分,也有聲帶邊緣(固體)振動的成分;音質不同於真聲,具有明亮、甜美、清脆、流暢的特點。這種聲型在中國傳統聲樂藝術中占有相當的數量,如京戲、昆曲、漢劇,粵劇、川劇中的旦角;曲藝中的山東琴書、四川琴書、河南墜子等,中國江南、兩湖、兩廣、西南一帶和朝鮮族的民間歌手等,多屬此種聲型。

  真假聲相混合的混合聲型 在戲曲、民歌中亦稱"二擔水"、“兩河水”、“混聲”、“假半音”。特征是:具有自然的約十二度以上的混合聲區,音域較寬,約從a~a2c3。整個聲區自下而上均為真假聲混合。聲音統一連貫,無明顯的換聲區或換聲點,許多演唱者對這種聲音效果稱為:“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真聲不炸,假聲不虛,真假結合”等。這種聲型具有明亮、清脆、流暢、華彩、甜美的特點。其發聲狀態:從低聲區開始,就使聲帶邊緣變薄,摻進少量假聲,隨著聲音的上行,假聲成分逐漸增多,但仍不失其少量真聲。中聲區真假聲近於相半。相比之下,高聲區有時假聲占優勢,混合共鳴較好。此種聲型演唱的作品范圍廣泛,除戲曲、曲藝、民歌外,對中國新歌劇,近代創作歌曲中民族風格較強的作品均適於演唱。因此,此種唱法越來越多地被民族聲樂工作者所采用。其優點是不受音域限制,又能保持民族風格特點,便於更多地吸收西洋傳統唱法的長處。此種聲型在整個民族聲樂藝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持此聲型的戲曲、曲藝有:河南豫劇、河北梆子、京戲、昆曲(部分)、漢劇、湖南花鼓戲等。

  真假聲相接型 此種聲型是由藝術真聲和藝術假聲兩種不同的發聲方法相銜接而成。中低聲區是真聲,高聲區是假聲,高、低聲區相接處的c2f2有個過渡的換聲區,是真假聲相銜接處。其發聲狀態:聲帶從整體振動變換為邊緣振動,出現的聲音狀態有兩種:一種是進入中聲區,一開始就接上假聲,如京戲中的小生,紹興戲的男聲,以及秦腔、晉劇、川劇的高腔均如此;另一種是在中聲區上部或高聲區開始接假聲,在全音域中仍然以真聲居多,真假聲相接很明顯,例如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女聲,還有一部分民歌手也采用這種聲型。此種聲型音域較寬,中下聲區樸實、渾厚、有力,高聲區明亮、柔和,它比混合聲型所演唱的曲目在風格特點上更濃一些,力度更強一些。演唱寬廣、潑辣、深沉的曲目更能發揮該聲型的威力。在換聲區(或換聲點)要作精心的處理。在戲曲、曲藝、民間歌手、民族聲樂工作者中選用此聲型者甚多。

  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外聲樂藝術的不斷交流,中國民族唱法也在不斷發展。除上述4種聲型外,當代歌手中正在萌芽新的聲型以豐富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