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羅西尼

  義大利作曲傢。1792年2月29日生於佩薩羅,1868年11月13日卒於巴黎。父親G.A.羅西尼為盧戈鎮上的號手和屠宰場的檢查員,母親是喜歌劇演員。羅西尼出生在一個動盪的年代,4歲時父親因同情法國革命,擁護共和而在王王政復辟時期被革職,並一度被逮捕入獄。母親帶著小羅西尼逃往博洛尼亞,在流動戲班中靠演唱為生。傢庭的不幸遭遇和隨之而來的拮據生活,使羅西尼對於封建統治和異國壓迫有著切身感受,這對他日後的思想傾向和創作道路都有一定的影響。他自幼愛好音樂,最初跟父親學習吹號,後又學習瞭哈普西科德和歌唱,不久即在唱詩班中擔任獨唱,還常在劇場演奏哈普西科德。1804年曾師從P.A.泰塞伊。1806年入博洛尼亞音樂學校,學習歌唱、大提琴,並從S.馬太學習對位。但他對學校刻板繁瑣的課程不感興趣,卻深為該校圖書館珍藏的總譜和手稿所吸引,潛心研究D.奇馬羅薩、J.海頓、W.A.莫紮特的作品,得益非淺。學生時期他創作瞭一些器樂曲和宗教音樂。1807年寫瞭他的第1部歌劇《德梅特裡奧與波利比奧》。1810年畢業,上演瞭他的喜歌劇《婚約》。1810~1815年,經常以作曲傢兼指揮或歌手的身份參加流動戲班的演出,奔波於意大利各城市。為瞭謀生,羅西尼必需不斷地創作新歌劇供戲班上演。結果,他在短短的4年內,竟寫瞭15部歌劇。1813年正歌劇《坦克雷迪》在威尼斯公演,受到歡迎;接著喜歌劇《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又獲成功,從此名聲大振。1815年接受那不勒斯著名劇院經理D.巴爾巴亞的聘請,任那不勒斯歌劇院、聖卡羅劇院和豐多劇院的藝術指導。這一時期他創作瞭《土耳其人在意大利》(1814)、《奧賽羅》(1816)以及堪與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姻》媲美的喜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1816),此後又創作瞭《灰姑娘》、《賊鵲》(1817)、《摩西在埃及》(1818,1827年修改為《摩西》)、《湖上夫人》(1819)、《塞彌拉彌斯》(1823)等歌劇。他在不滿32歲時,已寫作瞭25部歌劇。1822年羅西尼隨意大利歌劇團到歐洲各國演出,備受歡迎。狂熱的贊譽,優厚的報酬,接踵而至,他從此過著富裕豪華的生活。1824年,羅西尼受聘為巴黎意大利歌劇院的領導,後又被委任為皇傢作曲傢和歌唱監察。這期間他為宣傳意大利歌劇,提攜青年人做瞭許多工作。年輕的V.貝利尼、G.多尼采蒂、G.邁耶貝爾都曾得到他的關心和幫助。法國七月革命前夕,巴黎的自由民主思想日益高漲,羅西尼也受到強烈的感染,1829年寫出瞭他最後的一部傑作《威廉·退爾》。至此,他共創作瞭38部歌劇和若幹器樂曲及康塔塔等作品。此後的39年,他隻寫瞭兩個宗教題材的作品和一些短曲。這位赫赫有名的多產作曲傢在他創作成熟的盛年突然擱筆,其原因何在,至今仍是一個謎。1836年羅西尼回到博洛尼亞,曾接受博洛尼亞音樂學院名譽院長的頭銜。1848年移居佛羅倫薩,1855年重返巴黎定居。

  18世紀末,意大利歌劇面臨衰落的危機,正歌劇變成瞭歌唱傢們競技的化妝音樂會,喜歌劇則蛻化為供王公貴族消遣的鬧劇。在歐洲各國民族歌劇興起的時刻,羅西尼以他鮮明的民族感情和愛國思想,在正歌劇和喜歌劇兩個領域裡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從而挽救瞭意大利歌劇的頹勢,被譽為意大利歌劇藝術的復興者。在他那使人捧腹大笑的喜歌劇裡,包含著機智的諷刺和揭露,透過愛情情節,曲折地反映瞭向往自由、反抗壓迫的民主要求。《塞維利亞的理發師》是其最成功的代表作,它繼承瞭意大利喜歌劇的傳統,又有所革新。他的一系列正歌劇描寫的雖是歷史人物,但都貫串著民族解放的思想,在當時曾引起廣泛的共鳴(見彩圖)。《威廉·退爾》是羅西尼正歌劇中登峰造極的作品,它取材於席勒的同名劇,描寫瑞士人民與奧國總督及士兵的沖突,熱情歌頌瞭不畏強暴、勇於反抗的鬥爭精神。音樂簡潔、樸實,其中還用瞭阿爾卑斯山區牧歌的音調;聲樂曲調也減少瞭裝飾和華彩;合唱在音樂和劇情的發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群眾場面十分壯觀,有些地方接近法國式的大歌劇;管弦樂比較豐富突出,序曲很出色,至今仍是音樂會上時常演奏的一首名曲。這部歌劇為19世紀西歐歌劇藝術提供瞭寶貴的創作經驗。

意大利作曲傢G.羅西尼的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

  羅西尼的成功還在於他具有無窮的曲調創作的才能,擅長以音樂刻劃人物性格。早年的演出生活使他深知舞臺藝術的奧秘,懂得如何抓住戲劇的舞臺效果,使音樂和情節結合得巧妙自然。他的曲調優美,節奏明快,整個音樂生氣盎然;對於美聲學派的風格和技巧,他瞭如指掌,也熟悉人聲的特點,善於使他的音樂通過演唱獲得極其良好的效果。他給朗誦調加上樂器伴奏,使人不感到枯燥;他重視管弦樂的作用,配器簡潔而富於色彩,又不影響聲樂的發揮。他不再遷就歌唱傢們,一改任他們即興發揮的慣例,而為演員寫定裝飾音和華彩段,在一定程度上維護瞭歌劇的完整性。他在喜歌劇中摻入瞭正歌劇的因素,又在正歌劇中加進喜歌劇的生活氣息。這些改革在當時都使人耳目一新,對後世的歌劇創作產生瞭影響。

  羅西尼畢竟生活在王政復辟的年代,後來又成為歐洲各國君主、貴族的上賓,有時也難免有迎合宮廷趣味的傾向,如過分追求音樂的華麗、精美和炫耀聲樂技巧等;而且為瞭完成應接不暇的創作任務,有時在不同的作品中重復用同一曲調,這些都曾遭到各國進步藝術傢的批評。盡管如此,羅西尼在歌劇發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