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音樂社團。20世紀30年代中期,由蘇州、上海等地的李子昭、沈草農、查阜西、彭祉卿等28位古琴傢發起,1936年3月成立於蘇州,是為提倡琴學、交流琴藝並以演奏和研究古琴為主要活動的業餘音樂社團。

  今虞琴社以“虞山派”發源地之常熟虞山命名,並宣稱“仰止前賢,用以互勉,並無門戶派別之見”。它的成員,從發起人到後來陸續加入的社員,都各有師承,幾乎包容瞭當時各著名琴派。他們互通聲氣,切磋琴藝,並與全國各地的琴社、琴人廣泛交往,,為繼承和發揚古琴藝術作瞭努力。

  今虞琴社最初定期在蘇州舉行琴會,後部分成員於1936年12月在上海成立瞭今虞琴社滬社。抗日戰爭期間,琴社活動一度中斷;不久,在張子謙、吳景略等古琴傢主持下,在上海恢復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社在中國音樂傢協會上海分會領導下得到新的發展,張子謙、吳景略、沈草農、吳振平、姚炳炎、沈仲章等古琴傢,在發掘整理和研究古琴遺產、演出和錄制琴曲唱片以及培養琴學新人等方面,都作出瞭一定成績。

  1937年10月,今虞琴社曾刊行《今虞琴刊》,由查阜西、彭慶壽等編印,內容包括琴論、琴史、琴曲、琴事記述、藝文等部分,匯集琴詩、琴曲和近代琴人、琴社的資料頗為豐富,並提出瞭利用現代音樂知識,系統收集整理古琴音樂遺產的主張,在古琴界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