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建於俄國聖彼德堡,十月革命前稱聖彼德堡帝國歌劇院芭蕾舞團,俗稱馬利亞劇院芭蕾舞團。

  18世紀30年代,俄國宮廷中已有芭蕾演出,由貴族武備學堂學生和外國舞蹈傢任演員。1738年俄國建立第一所舞蹈學校,畢業生成為俄國劇團的骨幹,但是當時的舞壇仍被外國舞蹈傢所控制。18世紀60~70年代俄國最著名的本國演員是T.C.佈勃利科夫。18世紀後期,西歐舞蹈傢G.安焦利尼和F.希爾弗丁等曾在這裏工作,培養出象И.瓦爾貝爾赫、、Е.科洛索娃等農奴出身的芭蕾舞蹈傢。19世紀初,在C.迪德洛的指導下,這個舞蹈團成為歐洲主要芭蕾團體之一。迪德洛排演的《弗洛拉與澤費魯斯》等劇,使它逐漸形成瞭俄羅斯芭蕾風格,並湧現出一批優秀的舞蹈人才。30~50年代,它主要上演法國浪漫主義優秀劇目,如《仙女》、《吉賽爾》、《愛斯梅拉爾達》和《海俠》等。這些劇目大多逃避現實,遁入幽靈幻影的縹緲世界。先後到俄國工作的J.佩羅、A.聖-萊昂、M.珀蒂帕等進一步豐富瞭它的劇目,培養出一批馳名世界舞壇的演員,尤其是珀蒂帕擔任總編導期間(1864~1905),基洛夫劇院芭蕾舞團攀上瞭當時世界芭蕾藝術之巔。20世紀初,М.М.福金的革新活動進一步推動瞭它的發展。從1909年起,它的主要演員在巴黎、倫敦等地舉辦的 “俄羅斯演出季”(見С.П.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獲得瞭世界聲譽。十月革命初期,盡管人才外流、資金短缺,但它仍保存瞭古典劇目遺產,創造瞭新劇目,並培養瞭一代新的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該團遷往彼爾米市,留下一個小組在被圍的列寧格勒堅持慰問演出。舞劇《加雅涅》(1942)的上演鼓舞瞭與法西斯英勇鬥爭的蘇聯人民。50年代以後該團又恢復瞭交響芭蕾的傳統,排演瞭《寶石花》(1957)、《愛情的傳說》(1958)和《列寧格勒交響曲》(1961) 等。在這種創作思想和藝術風格的影響下,年輕一代的編導們排演瞭《山裡的姑娘》(1968)、《創世記》(1971) 等成功的作品。該團現任舞劇總編導是O.維諾格拉多夫。

  基洛夫劇院附設有舞蹈學校,1738年建立,是蘇聯歷史最悠久的舞蹈學校,培養瞭一代又一代舞蹈傢。1957年蘇聯政府正式以А.Я.瓦加諾娃的名字命名這所學校。學校學制設6年、9年兩種,1934年起開設2年制教育系,同年又設立瞭民族舞蹈系。1979年學制改為8年,實驗班為6年,性格民間舞蹈系為5年。該校藝術指導是K.謝爾蓋耶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