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振動氣鳴樂器。是廣泛用於交響樂隊、軍樂隊的低音銅管樂器。種類繁多,英、法、德各國稱呼各異。通指下列4種低音銅管樂器:①尤風寧號,亦稱B調次中音大號;②上低音號、形制、調號、音域與尤風寧號相同,主要差別是管徑較粗,音質更為寬宏柔和;③邦巴東號,亦稱E調低音大號,比尤風寧號低五度;④倍低音大號,亦稱B調低音大號,比尤風寧號低八度。4種號在管弦樂隊中習稱大號,在軍樂隊中習稱低音薩克斯號。大大號記譜用低音譜表,記實音,音域皆為3個八度,尤風寧號B1b1,邦巴當號E1e1,倍低音大號為B2e。

大號

  形制 大號管體均為圓錐形,號嘴為深杯形,吹奏靈便。聲音豐滿充實,音質介於圓號和長號之間。除3個基本閥鍵之外,有的附加降低四度的第4閥鍵以擴展低音。有的還附加第5個“校正閥鍵”,可低3/4音,甚至可附加到第6個閥鍵,兼有擴充低音及校正之用。大號由於管長徑粗,耗氣量大,吹奏快速樂句非其所能,僅在中音區才宜於吹奏歌唱性曲調,一般用作支撐全樂隊堅實豐滿和聲的基礎低音。

  歷史 大號從古老的奧非克萊德號演變而來。奧非克萊德號的前身,是16世紀末意大利所創制的蛇形大號。近代定型的第1個大號,約在19世紀30年代出現於德國。初期缺點甚多,音響粗糙刺耳,使用不靈便。後傳入法國,1845年經A.薩克斯之手加以改革,才廣泛用於樂隊。近代尚有大號重奏團體出現。

  大號的著名曲例:有R.瓦格納的《紐倫堡的歌唱師傅》中的前奏曲,《眾神的黃昏》中的《葬禮進行曲》;М.П.穆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上的圖畫》(管弦樂)中的“牛車”;I.F.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中的《莊稼漢與馴熊》等。

  大號的前身及其變體有如下幾種:

  蛇形大號 是大號的先驅。管身為木質,長達250厘米,彎曲如蛇形,因而得名。管身開孔加鍵,演奏方式如木管樂器,但發音原理與銅管樂器相同,故歸於號類。

  奧非克萊德號 由蛇形大號發展而成,1800年改用銅管,外形似大管,是舊日十分流行的指鍵軍號的低音樂器。管身借開孔而產生音階,音響雖有力,音質卻較粗劣,與其他銅管樂器的親和力差,今日已為大號所取代。但在意大利、法國、南美等軍樂隊中,仍有使用。

  瓦格納大號 又名拜羅伊特大號,是瓦格納為在拜羅伊特演出他的樂劇《尼貝龍根的指環》時要取得圓號音色的八聲部和聲效果而特意設計的中低音銅管樂器。有4個閥鍵,其特點是管徑較細,類似短號,號嘴為漏鬥形,與圓號相同(一般大號為深杯形)。它兼有短號的靈活性與圓號的圓潤音質。

  海利康 大號的一種變體。一般大號管體盤成橢圓形,演奏時抱於胸前(中國俗稱抱貝司)。海利康的外形為圓圈形,喇叭口朝上,可套在肩上吹奏,用於行進中的軍樂隊。

  蘇澤大號 為海利康大號的變體,管體亦盤成圓圈形套於肩上吹奏,唯喇叭口特大,並可調整使喇叭口朝向聽眾,為美國著名軍樂作曲傢J.P.蘇澤所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