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簧氣鳴樂器。雙簧管族中的次中音與低音樂器。音域很寬,從低音譜表的B1到高音譜表的e2。管體分為5個部分:嘴管、次中音管、U形膛管、低音管、喇叭口。管體總長達254~260釐米,管身彎曲成U字形,喇叭口朝上,插接雙簧吹嘴的彎管為一條彎細金屬管。大管在雙簧管族中的作用,既可以提供和聲的低音音,又能演奏曲調,它和圓號的音色較為和諧,常與之組成和弦。大管音色鼻音濃厚,最低音區B1~F尤為蒼老。連奏與斷奏都極其靈便,快速斷音顯得特別詼諧,常表現為幽默的效果,因而大管被戲稱為樂隊中的“醜角”。

  應用大管的最早總譜見於1629年。A.維瓦爾迪寫有大量的大管協奏曲與重奏曲。W.A.莫紮特與C.M.von韋伯都寫有著名的大管協奏曲。P.欣德米特也為大管寫過奏鳴曲。

  低音大管,雙簧管族中的最低音樂器,音域比大管低八度。第一支低音大管是柏林的H.什萊伯於1616年制造。近代低音大管是在1876年由J.A.黑克爾根據當時在德國出現的新式大管的結構原理改制的。管長近5米,彎曲成4節或5節,喇叭口朝下。管體下端裝有撐柱,落地放置。它的最好音區是最低八度音列,音色濃鬱而富魅力。由於簧片更為寬大,發音遲緩,不適於過快的斷奏和交替音的演奏。M.拉韋爾的《鵝媽媽》中有著名的低音大管獨奏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