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郊區。此外還分佈在內蒙古的鄂溫克自治旗、佈特哈旗、阿榮旗和黑龍江省的嫩江、富裕、愛輝、龍江、訥河以及新疆塔城等地。人口有94014人(1982年統計)。語言屬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使用漢文,部分地區也用蒙古文。達斡爾族音樂,按傳統的表演形式可分為“紮恩達勒”、“哈庫麥”、“烏春”、“雅德根伊若”4類。

  紮恩達勒 類似山歌。通常在森林采伐、田間勞動、草地放牧、趕車騎馬以及婦女在采黃花、韭菜花時唱。紮恩達勒分有詞與無詞的兩種。無詞的紮恩達勒多是歌唱者觸景生情的即興吟詠,全曲隻用襯詞。如:詞的紮恩達勒在曲調上和無詞的紮恩達勒基本相同,內容比較廣泛,有歌頌獵手及英雄的,有表現思念情人、反抗封建婚姻的,等等。其中,長篇敘事題材的很多,如《紹郎與岱夫》、《德莫日根》、《雅裡西翁》等。紮恩達勒的曲調高亢奔放,婉轉悠揚,旋律性強,節奏鮮明,句式整齊。

紮恩達勒

  哈庫麥 達斡爾族的民間歌舞形式。哈庫麥一詞是由歌舞中的稱謂“阿肯拜”、“阿罕白”的讀音衍變而來。莫力達瓦一帶稱“魯日格勒”,是讓火燒旺的意思。哈庫麥表演時所唱的歌曲稱“哈庫麥呼蘇姑”。哈庫麥有固定的表演程序,分為3段:第1段是以歌為主、以舞為輔的賽歌段。歌曲徐緩悠揚,纏綿委婉,節奏鮮明,句式規整。第2段是以舞為主,以歌為輔的賽舞段。舞蹈隨歌曲內容模擬井邊汲水、雙肩挑擔和梳洗打扮等動作。歌曲一般都是兩樂句構成的單樂段,情緒活潑,氣氛熱烈。例如:

《農夫打兔》

第3段為呼號對應、揮拳相擊的高潮段,這一段中沒有歌唱。雙方用“阿罕白”、“阿原哲”、“哲呼哲”、“格庫”等詞有節奏的呼號對應,揮拳相擊,直至把對方擊敗,結束整個表演。達斡爾族民歌中紮恩達勒和哈庫麥占絕大部分。

  烏春 一種吟誦性的民間說唱。齊齊哈爾地區叫"烏欽"。所演唱的內容有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以及改編為唱詞的《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等。烏春的曲調質樸、流暢,敘事性強,同語言結合密切。

  雅德根伊若 宗教歌曲。達斡爾人曾信奉薩滿教,“雅德根”是薩滿教的巫師,“伊若”是他在祭祀活動中所唱的歌。在宗教儀式活動中,雅德根領唱禱詞,眾人幫唱襯詞,在音樂上別具一格。

  達斡爾族人民居處分散,因此各地的音樂風格不盡相同。如莫力達瓦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民歌音調淳樸憨厚,保存著古老的達斡爾族音樂風格的特點。而位於松嫩平原的齊齊哈爾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民歌,則受漢族音樂影響較多,曲調細膩委婉,歌唱性強。

  達斡爾族民歌基本上使用五聲音階的宮、羽、商、徵4種調式。大都短小精悍,句逗分明,結構方整,多以4句為一段,兩句構成的民歌常重復下句,重復句中多用襯詞。演唱時普遍習用慢顫音。特別是在樂句末尾的長音上,顫音由慢起而不斷加快,曲調的收束常用下滑音。

  達斡爾族常用的民間樂器有口弦、抓鼓、腰鈴,也使用四胡、三弦等樂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達斡爾族音樂在創作上獲得瞭一定的發展。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瞭達斡爾歌曲集《映山紅花滿山坡》(1978)。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瞭《達斡爾民歌選》(1981)。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制的故事片《傲蕾·一蘭》的音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編演的同名歌劇,都是在達斡爾族民歌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

  達斡爾族作曲傢通福現任中國音樂傢協會內蒙古分會主席;演奏傢特木其勒、著名民間歌手何德志等人的演奏、演唱以樸實自然、民族特色濃鬱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