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娺拍子的對舞。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都認為它源於自己的文化傳統。19世紀30年代流行於捷克農村的一種波爾卡節奏的舞蹈的舞步為波爾卡提供瞭基礎。1835年波爾卡首次在佈拉格引起公眾的註意,這是一種輕快活潑的舞蹈,舞者面對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著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開握住女伴的右手,按這種姿勢,成對地沿著舞廳周圍逆時針方向旋轉行進。主要的舞步有兩種:一種是單足彈跳步,可以前進、後退或旋轉,稱為“波爾卡步”;另一種是腳跟、腳尖輪流擊地的動作。11840年,波爾卡由專業舞蹈傢帶到巴黎,在奧德翁劇院表演;巴黎的舞蹈大師們又把它改編成一種有5個“花樣”(見鄉村舞)的舞蹈,深受公眾喜愛,迅即在1843~1844年間掀起瞭一股席卷歐美的“波爾卡熱”。1844年,巴黎的舞蹈教師采拉裡烏斯把它帶到倫敦,又傳遍英國,從溫莎城堡到小城鎮的舞會上都在跳波爾卡。與此同時,巴黎和倫敦的劇院中陸續出現瞭一些表演性的變體。F.切裡托和A.聖-萊昂所創作的一種婰拍子的變體稱雷多瓦舞,也很著名。作曲傢B.斯美塔納的《被出賣的新娘》和J.魏恩貝格爾的《風笛手什萬達》等歌劇中也都運用瞭波爾卡舞。

歌劇《被出賣的新娘》中的波爾卡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