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品的曲式之一。主題的原始陳述和它的一系列變奏陳述,按照一定的構思完整地組合起來,即構成變奏曲式。主題可以是作曲傢自創的,或是其他作曲傢作品的主題,或是民歌的改編。不論主題的來源如何,大多採用一段式或各種二段式,很少採用再現三段式或更大規模的曲式。變奏數目不定,在主題規模比較短小時,變奏數目可以多達數十個。有時還可遇到雙主題變奏曲。它以兩個主題先後陳述,然後依次變奏,材料安排比較自由,變奏數目也不固定。

  為瞭變奏曲式式發展的完整和統一,變奏間的組合常表現出一定的藝術構思或結構原則,形成某種發展線索。例如:運動速度由慢至快,織體由簡單稀疏到復雜稠密,主題輪廓逐漸模糊直到再現,以及利用各種因素的對比相間手法等。在變奏眾多的情況下,常按照某種原則進行分組,或把某種曲式結構原則納入變奏曲的組合中。例如:采用“快-慢-快”三部分組合形式,或者在有兩個主題時形成奏鳴曲式結構的組合關系等。變奏可以沿襲主題的結構形式彼此獨立分開,標以變奏貫穿在一起。規模較大的變奏曲常常有獨立的結束部。

  所有的變奏陳述都是以主題的旋律、織體、和聲和結構四方面的變化為出發點,在變奏中這些方面的單獨運用或相互結合,產生多種多樣的變奏方式,從而形成各種變奏曲類型,例如:①低音旋律基本保持不變,上聲部進行和聲的、織體的(主調性或復調性的)更換,從而產生固定低音變奏曲,或帕薩卡利亞變奏曲;②主題的和聲基礎及結構基本保持不變,低音聲部和高音聲部旋律移放在其他聲部中隱蔽起來,變化織體。有時對低音或高音聲部進行新的和聲配置,從而產生和聲變奏曲或恰空變奏曲;③主題旋律基本保持不變,而變化和聲織體(主調或復調性的),從而產生固定旋律變奏曲;④主題的旋律或其中某一聲部用和弦外音或分解和弦進行裝飾,使其形成等時值的律動;或用非均等時值作華彩性加工,成為花腔式精細紋理的流暢旋律;或以旋律為骨架,形成某種固定音型,從而產生裝飾變奏曲。以上4種因主題的結構規模、體裁和基本性格都保持不變,歸屬於嚴格變奏曲一類。⑤根據某一體裁(如小步舞曲、諧謔曲、進行曲等),對主題進行加工,使之獲得某一體裁特征,從而產生性格變奏曲;⑥將主題旋律“鑲嵌”在某一特定的和聲音型模式中,在斷續中感到主題的大致面貌,從而產生音型模式變奏曲;⑦主題在變奏中進行結構的減縮或擴充,或改變主題原有的曲式結構,從而產生自由結構變奏曲;⑧用主題中某一動機進行自由發展,從而產生展開性變奏曲;⑨以主題的某一特性音調為基礎,形成賦格式主題,發展成賦格或賦格段,從而產生復調化變奏曲。上述5種可歸屬於自由變奏曲一類,因為主題的結構規模、體裁和基本性格都將有所改變。這一類型中有些(特別是⑦⑧⑨)並不單純形成統一手法的變奏套曲,而是與其他類型,特別是與各嚴格變奏手法類型結合起來組成混合變奏套曲。但嚴格變奏各類卻常獨立形成統一手法的變奏曲。

  變奏曲式是最古老的曲式之一,它的起源與民間音樂有密切聯系。當分節歌及其器樂伴奏部分每次反復,並將旋律作某種程度的變奏發展時,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變奏曲。這種手法至今在民間音樂中依然盛行。15世紀佛蘭德樂派作曲傢開始使用固定歌調創作復調作品,這就是在17、18世紀出現的固定低音與固定和聲變奏的萌芽。至於裝飾變奏則以帕蒂塔中的裝飾變奏曲為最好的例子。

  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傢奠定瞭嚴格手法的裝飾變奏。W.A.莫紮特的變奏主要集中在旋律上,而J.海頓和L.van貝多芬的變奏曲,織體與旋律同樣具有主導意義,貝多芬還擺脫瞭嚴格變奏的束縛,導向自由變奏的發展(例如他的第三交響曲的終樂章)。但大量的自由變奏還是從浪漫主義時期的R.舒曼開始,其後在F.李斯特、C.-A.弗朗克、П.И.柴科夫斯基、以及С.В.拉赫瑪尼諾夫等人的創作中得到充分發展。19~20世紀采取的嚴格變奏與自由變奏手法相結合的做法,常見於F.門德爾松、J.勃拉姆斯、E.埃爾加和M.雷格爾的作品。勃拉姆斯的織體的變奏手法表現得特別豐富而多樣化。這時期,嚴格手法雖然也出現在個別的變奏中,但整個套曲依然屬於自由變奏類型,在近現代,古老的嚴格變奏套曲類型有所恢復,音樂語言和風格則比較新穎。

  變奏曲可以是一首獨立的作品,也可作為套曲曲式中某一樂章的曲式,此外,還可成為大型作品的某一部分的曲式基礎。

  變奏曲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表現出一系列特點,大多與即興發展有關,歸納如下:①變奏手法主要是純旋律的,某些彈撥樂器有時可在合奏中遇到表現某種和聲或織體的變奏因素,如《弦索十三套》中的《清音串》;②變奏常常不在主題的全部結構中平均展開,僅局部地在旋法上進行裝飾或更換,其他部分則保持不變,在每次變奏中,疊奏出現的部位可以不一樣;③主題旋律在變奏中可以進行擴充或緊縮,並且可以增加或減少小節節拍的數目,從而出現增板或減板的情況;④與樂曲多從簡到繁的傳統習慣相反,經常加花變奏出現在前,主題原型呈現在後,形成倒裝變奏曲,例如蘇南吹打樂中的《滿庭芳》一曲;⑤借字變奏手法在民間器樂中表現十分獨特,它可以引起不同宮調系統的調式的變化,而作為統一因素的旋律型則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