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波

  中國作曲傢、民族音樂學傢。原名劉清祿,曾用筆名牟聲。山東牟平人。生於1915年10月22日,1965年6月18日病逝於北京。

  1935年,安波在濟南第一師範學校學習時,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11月在延安陜北公學學習,次年2月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畢業後留校從事民族音樂研究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熱河軍區勝利劇社社長、冀察熱遼軍區文藝工作團團長、冀察熱遼聯合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院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東北文工團、東北魯迅藝術學院、東北人民藝術劇院和中國音樂學院等單位擔任領導工作,並曾被選為中國音樂傢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和中國音樂傢協會遼寧分會主席等。

  安波的創作活動始於30年代末,作有歌曲300餘首(已發表140多首),秧歌劇、歌劇等多部。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在延安秧歌運動中創作的《擁軍花鼓》(又名《擁護八路軍》)和秧歌劇《兄妹開荒》(王大化、安波、路由編劇)。後者是延安文藝整風後產生的第1部優秀的新秧歌劇。在這部作品中,安波創造性地運用陜北的民間音樂,生動地反映瞭解放區大生產運動中勞動人民的革命熱情,對秧歌運動的開展及新歌劇的產生有重要影響。其他較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還有:《八路軍開荒歌》、《開會來》(安波作詞的民歌聯唱《七月裡在邊區》之一)和《就義歌》(與時樂濛合作)等。此外,安波還從事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歌詞、長詩和歌劇、話劇的劇本創作等,顯示瞭他創作領域的廣闊和多方面的藝術才能。

  安波是延安中國民間音樂研究會的重要成員,曾對民間音樂作過長時間的深入的調查研究。抗日戰爭時期,他多次到民間采集音樂,並填以新詞,編成《怎麼辦》、《夜摸營》等歌曲,深受群眾歡迎。後來,他又對陜北、內蒙古、東北、安徽等地的民歌、說唱和戲曲音樂作過系統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先後輯成《秦腔音樂》、《東蒙民歌選》等專著,並寫瞭《關於陜北說書音樂》、《談蒙古民歌》等論文,為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發展,作瞭開拓性的工作。他與林蔭合作編譯的《越南民歌選》(音樂出版社,1963)和所作題為《豐富優美的越南民歌》的序言,也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他的音樂作品,已輯成《安波歌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和《安波音樂作品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此外,安波還寫瞭《星海同志永遠在指導與鼓舞著我們》、《勞動人民創造瞭優美的藝術形式──民歌》、《關於新歌劇的提高問題》、《如何正確理解音樂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及其相互關系》等論文4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