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是人類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長達近3000年的法老時代(西元前3100~前332),已產生瞭豐富的音樂文化。古埃及人已使用多種樂器,雕有神像和動物頭像的體鳴樂器,如西斯特魯姆(一種金屬叉鈴)是宗教和音樂的象徵,常用於宗教儀典和驅魔活動。貝尼琴(弓形豎琴)被視為神聖的樂器,此後豎琴的多種形制,皆由它演化而成。法老時代使用的其他樂器還有絃樂器利拉、納菲爾琴(琉特),管樂器賽比笛、雙管瑪穆(一管奏曲調,一管奏持續低音)以及體鳴樂器對擊棒(有木制、骨制、象牙牙制)和多種鼓。

  在公元前17~前15世紀,西亞喜克索人曾統治過埃及;埃及人又曾征服過敘利亞等地,因此埃及音樂與西亞音樂有過密切的交流。西亞音樂對埃及音樂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角形豎琴和長頸琉特的傳入,豎琴的體積由小變大;一種雙簧的管樂器在許多場合取代瞭笛子;音階也由原來的五聲變為七聲。

  從埃及古王朝的遺跡和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在宮廷貴族的生活中,音樂占有重要地位,吟詩、舞蹈以及婚喪儀典都伴有音樂。根據希臘史學傢希羅多德的記載,5世紀時,埃及的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相當繁榮,曾舉行過600人的合唱、300人的豎琴合奏。

公元前1567~前1320年埃及古墓中的繪畫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征服埃及後,埃及長期受希臘、羅馬人的統治,埃及的音樂文化與古希臘音樂融合。隨著基督教的傳入,以聲樂為中心的教會音樂以及鐃、鈸、鐘、金屬響板等樂器也傳到瞭埃及。

  640年,阿拉伯帝國占領埃及,除少數人仍信仰基督教外,絕大多數埃及人成為伊斯蘭教的信徒。許多阿拉伯音樂傢將阿拉伯音樂和樂器帶入埃及,使埃及音樂逐漸伊斯蘭化。從此,埃及音樂成為伊斯蘭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0世紀中葉,由於埃及的統治者酷愛音樂,所以當時的開羅經常舉行盛大的音樂會,湧現出許多著名的音樂傢和詩人,如伊本·哈伊斯穆和阿佈·綏勒特等。

  埃及的民間音樂十分豐富。每逢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民間喜慶活動,著名的民間歌手、樂師、舞蹈能手匯聚一堂,舉行盛大的演出活動。埃及的民歌純樸動人,許多流傳很廣的藝術歌曲,都是在民歌基礎上加工創作的。

  作為埃及傳統音樂的伊斯蘭音樂,主要流行於尼羅河下遊地區;科普特教會音樂流傳於尼羅河中遊地區;兩者一般使用七聲音階。埃及的伊斯蘭音樂常用如下兩種阿拉伯調式:

阿拉伯調式

  阿拉伯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如烏德、卡儂、拉巴卜、納伊、米茲瑪爾管以及塔卜勒鼓等在埃及廣泛使用。埃及的烏德和卡儂的體積,大於其他阿拉伯地區的同類樂器。此外,埃及人喜愛低音樂器和大型合奏形式。

  19世紀,埃及處於英國的控制之下。在阿拉伯諸國中,埃及所受歐洲音樂的影響比其他國傢顯著,特別是在軍樂方面。穆罕默德·達克爾(1836~1906)是埃及著名的軍樂作曲傢,他曾創作出多首具有東方氣質的進行曲。

  1869年,開羅歌劇院落成時,以演出意大利作曲傢G.威爾迪的歌劇《弄臣》為劇院開幕式。福阿德一世時創建瞭音樂學院。歐洲音樂的影響在埃及日益增強,傳統的阿拉伯民族音樂在廣大民眾中仍然根深蒂固。不少埃及作曲傢從傳統音樂中汲取營養,借鑒西方音樂的作曲技法,創作瞭許多優秀作品。影響較大的音樂傢有賽伊德·達爾維什(1892~1923)、尤素夫·格內伊斯(1899~1961)、阿卜杜勒·瓦哈卜(1910~  )等,他們的作品在阿拉伯各國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