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形成勞動習慣,並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定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畫試行草案的說明指出:“中學階段開設勞動技術課,進行勞動技術教育,使學生既能動腦;又能動手,手腦並用,全面發展。”勞動技術教育是把勞動教育與工農業生產、社會服務性勞動的技術教育結合起來,既有利於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也為他們將來的就業準備一定的條件。

  勞動技術教教育的任務是: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遵守勞動紀律、愛護勞動工具和勞動成果的優良品德。②使學生學到一定的基本生產技術知識和某種職業技術的基礎知識。③使學生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實踐,學會使用一些生產勞動工具的技能。④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遼寧阜新的一所中學為女學生開設縫紉課

  勞動技術教育的一般原則是:①思想教育與技術教育相結合。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勞動技術教育以勞動實踐為主,同時也要傳授有關的生產勞動技術的基本原理,並盡可能與其他一些學科的教學聯系起來。③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性別差異,高初中應有區別,要照顧個人愛好和女生特點。④生產項目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由於城鄉差別和學校的勞動條件不同,宜工則工,宜農則農。⑤實施勤工儉學,同時安排一定的社會公益勞動。

  勞動技術教育的形式包括:安排學生參加校內工廠、農場或校外掛鉤單位的生產勞動,在農村的學校,可組織安排學生參加當地的農、工、林、牧、漁等的生產勞動;適當安排學生參加校內外服務性勞動和公益勞動;結合生產的實際,進行生產勞動技術知識的教學;組織學生參觀工農業現場的生產勞動;指導學生課外科技學習小組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