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從彼得一世(1672~1725)實行文化教育改革開始的。它的發展過程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從1689年彼得一世親政至19世紀60年代;從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從20世紀初至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彼得一世親政至19世紀60年代以前的教育 在彼得一世以前,俄國教育由東正教教會操辦,其目的主要是培養有文化的神職人員和傳播播東正教影響。貴族及其子弟大都沒有學習文化的習慣。17世紀創辦基輔學院(1632)和莫斯科斯拉夫-希臘-拉丁學院(1687)時,參考瞭耶穌會學院組織教學與管理的經驗(見耶穌會教育)。這些學院在俄國教育發展中起瞭橋梁作用。

  彼得一世在其統治時期,為改變俄國落後於西歐先進國傢的面貌,而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是:簡化俄文字母;出版定期刊物,獎勵翻譯西歐著作和出版科學書籍;創辦世俗性的國立學校並強令貴族子弟學習文化;籌辦俄國科學院。彼得一世的文化教育改革改變瞭東正教教會壟斷教育的局面。這一時期創辦的數學與航海學校(1701)、工程學校(1712)、外科醫學校(1707)等新型教育機構,為俄國培養瞭一批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從1714年起,在各省開辦瞭一些“計算學校”,除教給學生讀、寫、算的技能外,還教一點代數、幾何與三角的基本常識。這是俄國設立普通初等教育的最初嘗試。

  在18世紀20~50年代,沙皇政府的政策旨在擴大貴族的特權地位,鞏固貴族對土地的所有權,加緊對農奴的封建剝削,發展大工業和扶助商人。這個時期俄國教育制度的特點是等級制的形成與加強,各類學校都為一定的社會階層而設。18世紀中期俄國文教事業中的突出成就是莫斯科大學的設立(1755)。這是俄國18世紀的著名科學傢М.В.羅蒙諾索夫(1711~1765)和當時一些進步知識分子努力的結果。莫斯科大學在俄國文化教育與科學的發展中,曾發揮瞭重要的作用。

  從18世紀後期起,由於工廠手工業和國外貿易的發展,城市不斷增加,資本主義因素不斷增長,農奴制開始解體。沙皇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以滿足市民的要求。在教育方面,它於1786年頒佈瞭俄國的第一個《國民學校章程》,規定在各省城設立中心國民學校,在每個縣城和中心國民學校不能滿足要求的省城設立初級國民學校。1802年,成立瞭國民教育部。不久,又頒佈瞭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國民教育暫行章程》和《大學附屬學校章程》,建立瞭由1年制教區學校、2年制縣立學校、4年制中學和大學組成的四級學制,並將全國劃分為莫斯科、彼得堡、喀山、哈爾科夫、維爾紐斯和多爾帕特等6個學區。根據章程的規定,在每個學區應設立一所大學。大學不僅是一個教學單位,而且負責管理本學區內一切學校的行政與教學工作。按照新的章程,將原有的初級國民學校改組為縣立學校,原有的中心國民學校改組為中學。

  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期沙皇政府的教育活動中,可以看到西歐啟蒙運動者的思想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前期教育法案的明顯影響。按照19世紀初期學校章程的規定,學制中的各個環節是互相銜接的,課程設置也考慮到瞭新興資產階級和發展工業的需要,教學內容比較充實,大學師生能享受到較多的民主權利。這些均有利於俄國文化科學的發展。但沙皇政府並沒有打算執行其中的全部條款。

  1812年俄國在反對法國入侵的戰爭中取得勝利以後,逐漸成為歐洲最頑固的封建堡壘,國內政策更趨反動。在教育方面,沙皇政府采取瞭加強各級學校的等級性的措施。中學修業期限被延長為7年,中學與教區學校和縣立學校完全脫節。為瞭加強宗教教育,沙皇政府於1817年將國民教育部改組為宗教事務與國民教育部(不久又分立)。1819年,修訂瞭各級學校的教學計劃,削減瞭普通教育課程,增設瞭神學課程。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年)被鎮壓後,沙皇政府更加強瞭對於各級學校的控制。1828年和1835 年先後頒佈新的《大學所屬各級學校規程》和《大學章程》。按照1828年的規程,每一類型的學校都具有使學業終結的性質,並被明確指定為某一等級服務,同時加強瞭各級學校的宗教教學和中學的古典語文教學,允許對中小學生施行體罰。1835年的《大學章程》取消瞭大學領導各級學校的權利,各級學校轉交給學區督學直接管轄。《大學章程》還取消瞭大學的自治權和成立科學社團的權利,擴大瞭監視學校師生行動的視察員和學校監督等官吏的權力,對學校實行兵營式的管理;認定正教、專制制度和民族性(強調封建農奴制度是俄國固有傳統)為實施國民教育的三條原則。由於上述原因,各級學校的發展是極為有限的。

  19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末的教育 19世紀60年代是俄國歷史的一個轉折時期,也是俄國教育思想與學校發展的重要階段。1861年,發生瞭由農奴主自上而下推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宣佈廢除封建農奴制度。沙皇政府在決定進行自上而下的廢奴改革的同時,醞釀進行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當時,各種政治力量圍繞解放農奴的方式和對待沙皇政府改革法令的態度進行瞭爭論,並就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形成瞭巨大的社會運動,其中包括教育運動。俄國的進步人士開始創辦各種教育雜志,出現瞭個人和社會集團興辦學校的熱潮。外科醫學傢和教育傢Н.И.皮羅戈夫、文學傢Л.Н.托爾斯泰在國民教育問題上提出瞭自己的見解。革命民主主義者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和H.A.杜勃羅留波夫提出瞭普及教育、學校的民主化和培養反對專制政體及農奴制殘餘的革命者等教育主張。教育學傢К.Д.烏申斯基就俄國教育理論探索的方向,以及小學教育、女子教育和師范教育的實踐問題,提出瞭系統的意見。報刊上開始介紹西歐著名教育傢的教育理論和德國、瑞士等國傢的教育情況。

  俄國19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和它的社會改革一樣,是極不徹底的,但仍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改革以初等教育為重點。1864年的《初等國民學校章程》宣佈人民有權接受各級教育,並授權地方自治機關、社會團體和私人開辦國民學校。在初等教育階段,允許男女同校,並準許女子擔任教學工作。建立瞭領導學校教導工作的縣教育委員會和省教育委員會。

  1864年的《文科中學和中學預備學校章程》宣佈文科中學是無等級學校,招收各階層子弟入學,這一決定使俄國中等教育機構從封建等級學校向資產階級的階級學校前進瞭一步。按照這個章程,決定設立古典的文科中學和實科中學。在實科中學裡不教古代語文,而教兩種現代外國語文、數學與自然科學。60年代的教育改革還推動瞭女子中等教育的發展。1860年頒佈瞭《國民教育部女子學校章程》,規定設立修業期限為6年的女子學校和修業期限為3年的女子學校。到1870年,這兩種學校被正式改組為女子中學和女子預備中學。1863年的《大學章程》使大學獲得瞭較大的自治權,教授們獲得瞭進行學術活動的較大自由。

  由於俄國社會中保存瞭強大的農奴制殘餘勢力,沙皇政府不僅不準備徹底實行60年代的學校改革法令,而且采取瞭各種反對改革的措施。19世紀70~80年代,沙皇政府又頒佈一系列教育法令。其精神實質是:力圖維護貴族子弟受教育的權利,保留貴族的等級學校;支持教會學校,加強宗教教育;堅持教學內容的古典主義方向,削弱實科學校的地位;加強對各級學校的控制和警察監視活動。通過這些法令,最終形成瞭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的教育制度。

  20世紀初至十月革命前的教育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學制,包括3~4年制的一級小學、5年制的二級小學,以及與初等小學銜接的4年制高等小學。它們組成瞭俄國的初等教育體系。初等農業學校、技工學校、商業學校(3~4年)和師范學校建立在初等教育的基礎之上。小學與中學之間是不相銜接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分男子教育和女子教育兩種體系。女子的教育水平低於男子的教育水平。實施男子中等教育的一般學校有文科中學、中學預備學校(不完全中學)和實科學校;實施女子中等教育的學校有女子文科中學和女子中學預備學校。除此以外,還有隸屬於工商部的商業學校(7~8年)。20世紀初,興辦瞭一些私立的男子文科中學、實科學校、商業學校和私立女子文科中學。私立學校的設備和教學人員一般都比公立學校好,教學水平也比較高。這一時期,還保留瞭一些特殊的貴族等級學校。其中包括陸軍學校、貴族女子寄宿學校等。僧侶教育自成體系。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有大學,工業、農業、經濟、醫學等各種高等專業學校和女子高等學校。大學隻招收男子文科中學的畢業生。

  與西歐、北美和日本的教育相比較,十月革命前的俄國教育是十分落後的。在1914年,全國僅有101917所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隻達20%,文盲占全國成年居民的75%。中等和高等教育隻能為有產階級所享受。В.И.列寧在批判沙皇政府的反動教育政策時指出:“人民群眾這樣被剝奪瞭受教育、獲得光明、求取知識的權利的野蠻的國傢,在歐洲除瞭俄國以外,再沒有第二個。”以列寧為首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佈爾什維克)在領導俄國人民爭取解放鬥爭時,也為爭取人民的受教育權進行瞭鬥爭。社會民主工黨(佈爾什維克)在自己的黨綱中提出瞭教育方面的要求,它還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向工農群眾進行瞭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