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史專著。〔日〕青木正兒著,成書於昭和五年(1930)。1933年上海北新書店曾出版鄭震節譯本。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又出版瞭王古魯的譯本,1954年中華書局出版瞭譯者的“增補修訂本”,1958年又由作傢出版社重印。

  著者自序撰寫此書目的是想作為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之續編,原欲題名為《明清戲曲史》。著者認為,戲曲在唐以前殆無足論,宋代稍見發達,是戲曲史的古代期,元代為中世期,明清為近世期,遂用現名。

  青木正兒在大學求學時即愛好中國古典戲曲,1912年曾拜謁當時僑寓日本的王國維,1925年遊學北京,又訪晤王國維於清華大學,始以全力致力於中國戲曲史的研究,博覽曲籍,並在北京、上海觀摩戲曲演出,撰述《南北曲流源考》、《自昆曲至皮黃調的推移》等專論,在此基礎上,編寫瞭《中國近世戲曲史》。

  全書五篇十六章。第一篇“南戲北劇之由來”,敘述宋以前戲劇發展之概略,南北曲之起源,南北曲之分歧。第二篇“南戲復興期”,論述自元代中葉至明正德年間的南戲,以及固守元曲餘勢的明初雜劇。第三篇“昆曲昌盛期”,論述自明嘉靖至清乾隆期間的昆曲,又細分為昆曲的勃興時代(自嘉靖至萬歷初年)、極盛時代(前期)(萬歷年間)、極盛時代(後期)(自明天啟到清康熙初年)、餘勢時代(自康熙中葉至乾隆末葉)。這是全書著力論述的一篇,此篇五章,介紹和分析瞭五十幾位劇作傢及其代表作。第四篇“花部勃興期”,論述自乾隆末至清末花部之勃興與昆曲之衰頹。第五篇為“餘論”,論述南北曲之比較,劇場之構造及南戲之腳色,沈璟之《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與蔣孝之“九宮”、“十三調”二譜的關系。著者考訂證明,《讀曲叢刊》中《十三調南曲音節譜》及《舊編南九宮目錄》均非徐渭所撰。

  此書對明清戲曲的重要作品,都寫瞭較詳盡的劇情梗概。分析作品,著者註重結構、取材、曲詞及聲律。重要作品的版本沿革,也略有介紹。這是一本材料豐富、編排系統、有一定影響的中國戲曲史研究專著。

  譯者王古魯在中譯本中增入“參考”29處,附錄2項。“參考”收入瞭許多重要的戲曲史料,彌補原著在征引文獻方面的不足,也有的是為瞭糾正著者的錯誤,對原著作必要的補充與修正。並附錄《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藏之蔣孝〈舊南九宮譜〉》與《蔣孝〈舊編南九宮譜〉與沈璟〈南九宮十三調曲譜〉》考證文章兩篇。1954年出版的“增補修訂本”,訂正瞭原譯的一些錯誤,並根據新的文獻資料,重編瞭《曲學書目舉要》,補入瞭《奢摩他室藏曲待價目》等,都反映瞭譯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