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及其對外界條件的反應,因時因地因作物制宜地進行耕種和管理的技術。

  發展概況 作物栽培幾乎是和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同時起步的。中國從事作物栽培由來已久,依文字記載,多數認為有七八千年歷史。早在戰國時代,就奠定瞭精耕細作優良傳統的“理論”基礎。戰國早期李悝提出“盡地力之教”,孟子提出“深耕易耨”,莊子提出“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目的在於通過人們的勤謹耕作,提高單單產。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這種精耕細作的傳統思想也進一步得到豐富與發展。西漢時期的《氾勝之書》和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等許多古農書中均有詳細論述,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指導生產的價值。

  但是,中國傳統的農業栽培技術是在小農經濟條件下形成的,難以在較大規模上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更不可能在生產結構總體上正確處理作物與環境的關系;同時中國傳統的農業栽培技術是以人畜力為主,勞動生產率相當低下,並且是建立在直接經驗的基礎之上,有許多經驗還處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從19世紀末以來,在國際上陸續提出某些帶規律性的作物生產理論,並在某種程度上指導和促進瞭作物栽培的生產實踐。因而在作物–環境條件–栽培技術措施的關系上深入研究和發展,使得作物栽培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科學——作物栽培學。中國是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總結傳統精耕細作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地滲入現代科學理論和研究方法而形成瞭有中國特色的作物栽培科學理論及其技術體系。

  技術分類及其主要內容 作物栽培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從廣義來說,是指作物的整個生產,包括:①以輪作復種和間作套種為主要內容的種植制度。②以深耕細作、防旱保墑和整地排水為主要內容的耕作制度。③以中耕除草和加強田間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栽培制度。就狹義來說是指一項作物從種到收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的作業,主要有:①整地。②播種。③田間管理。從作物播種後直至收獲之間,所采取的一系列田間農業技術措施。包括:間苗、定苗、施肥、灌溉、排水、中耕、培土、整枝、去葉、打頂及防治病蟲雜草為害等。④收獲。用人工或機具收取達到一定熟期要求的農作物目的物。以子實為收獲目的物的作物,如水稻、小麥、大豆等,當子實幹物質的積累達最大值,千粒重高,養分含量高,品質好,機械收獲損失最少時,是收獲適期;以塊根、塊莖為收獲目的物的作物,如甘薯、馬鈴薯等,一般當地上部莖葉停止生長,塊根、塊莖停止膨大,淀粉、蛋白質和灰分含量達到最高值,水分含量下降時為收獲適期;以收獲纖維為目的物的作物,如棉花、黃麻等,當纖維產量最高、品質最好時為收獲適期。掌握好作物的收獲適期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

  栽培方法 中國地域遼闊,條件不同,作物多樣,作物栽培技術必須因地制宜。栽培方法除風蝕地栽培、鹽堿地栽培和高寒地栽培外,還有:

  節水栽培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土壤蓄水,以最少灌溉用水量,達到增產目標。①選用抗旱、耐旱作物,如谷子、黍、稷、高粱、薯類等。②合理耕作,深翻淺松,雨季深中耕涵蓄雨水,旱季耙耱保墑,提高降水利用率。③渠道防滲,小區畦灌,掌握作物需水規律合理用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④采用噴灌、滴灌、塑料管道等灌溉節水新技術。⑤使用化學吸濕保墑制劑等。

  覆蓋栽培 例如:①用塑料薄膜覆蓋地面。在低溫易凍、熱量不足條件下,可以增溫保墑、改善近地面層的光熱條件,促進農作物生長發育和提高產量與品質。②用作物殘茬、樹葉、秸稈、幹鮮草等植物性物質覆蓋地面,具有保水、增溫、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有利土壤微生物活動,防止土壤鹽堿化等作用。③采用卵石、砂礫分層鋪在土壤上面後種植作物,通稱砂田栽培,是中國西北幹旱地區的一種特殊栽培法,主要分佈在甘肅中部、寧夏南部、青海東部一些地區,有減少蒸發、蓄水保墑,提高地溫、促進早熟,保持水土、減輕鹽堿為害等作用。

  壟作栽培 將土壤耕作層築成土壟,在壟上種植作物。其播種方式有:①耕翻起壟後播種,多用於東北及華北地區種植玉米、大豆、甜菜等;②原壟播種,主要用在東北地區,有利於保持水分和出苗,適用於谷子、黍、稷、高粱等作物;③壟上扦插,多用於華北,先築起大壟,按照一定穴距把甘薯蔓扦插在壟臺上,或挖穴將甘薯塊直接播種在壟臺上。

  梯田栽培 在丘陵山區的坡地沿等高線修築成階梯式的農田上栽培農作物的技術,是丘陵山區農作物高產穩產的基本栽培方法。

  畦作栽培 將農田分隔成若幹小區(畦)的栽培技術,便於灌溉和排水,防止幹旱和澇漬為害。

  發展趨勢 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作物規范化栽培日益受到重視。所謂農作物規范化栽培,就是運用系統工程原理和計算機模擬技術,組裝配套最佳的栽培技術措施,以獲取高產優質的農產品。這是一種集約化程度較高的栽培模式,從整地、播種、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直至收獲,實現指標化、規程化、模式化,可大大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這種栽培模式是以農業生態學和作物生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尚需進一步研究提高作物群體光能利用率,作物對水分和礦質營養的吸收、積累和分配規律,農作物生態適應性,作物抗逆性機理,建立農田環境保護和培肥地力的機制等,以促進農作物規范化栽培的進一步完善和普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