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軍事傢。原名曾鐘聖。生於湖南興寧東鄉(今資興州門司鄉),卒於四川理番卓克基(今屬馬爾康)。1917年秋考入湖南郴州第七聯合中學。1922年曾入桂軍任參謀1年。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在國民革命軍第8軍前敵指揮部政治部任組織科科長,參與在所部建立政治機關,秘密發展中共組織,開展部隊政治工作。北伐軍佔領武漢後,擔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筆,宣傳北伐戰爭的勝利,傳播革革命思想。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後,任武漢革命委員會委員,參與組織反蔣鬥爭。9月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6月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冬回國,到上海中共中央軍事部任參謀科科長。不久調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曾領導開展兵運工作。

  1930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武裝工農部部長。同年9月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被派到鄂豫皖蘇區,於11月抵達湖北黃安(今紅安)。當時正值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發動第一次“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主力已東出皖西,在此危急時刻,他果斷地組成中共鄂豫皖臨時特委和臨時革命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反“圍剿”鬥爭,並領導地方武裝和廣大群眾廣泛開展遊擊戰爭,以機動靈活的戰術,滯止敵人對鄂豫邊蘇區中心區的進攻,繼與第15軍、第1軍相配合,挫敗瞭國民黨軍的“圍剿”。1931年2月正式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和革命軍事委員會,他任特委書記和軍委主席。主持制定建設根據地的各項政策,創辦中國工農紅軍軍事政治學校第4分校並兼任校長,培養訓練幹部,整編紅軍主力部隊,組織進攻作戰,先後與曠繼勛、徐向前等采取聲東擊西、“飄忽”制敵的戰術,指揮磨角樓、新集、雙橋鎮等戰鬥取得勝利,使紅軍和蘇區得到迅速發展。繼又領導軍民挫敗瞭國民黨軍的第二次“圍剿”。

  1931年4月張國燾到鄂豫皖蘇區後,他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員和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同時被調任第4軍政治委員。同年夏與軍長徐向前率部南下作戰,連克英山、蘄水(今浠水)、羅田、廣濟等縣城,相繼取得漕河鎮、洗馬畈等戰鬥的勝利,殲敵7個多團。他堅決反對張國燾推行的“左”傾冒險主義,屢遭打擊,被降為獨立1師師長。後率部參加第四次反“圍剿”,在七裡坪戰鬥中,指揮在前,腳負重傷。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12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參加創建川陜蘇區的鬥爭。1933年2月被選為中共川陜省委委員。在此期間,他雖處境困難,仍致力於加強部隊軍事訓練,註重軍事理論研究,系統地總結紅四方面軍反“圍剿”作戰經驗,撰寫瞭《與川軍作戰要點》、《遊擊戰爭要訣》、《與“剿赤軍”作戰要訣》等著作,被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作為軍事理論教材發至部隊。在川陜期間和長征途中,繼續對張國燾的錯誤進行瞭不屈不撓的鬥爭。1933年8月被監禁,1935年8月被秘密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