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中處理多粒子體系最常用的基本概念。1928年,D.R.哈特裏首先提出用自洽場方法來處理多電子原子,後來在原子核子物理等領域中也被廣泛應用。自洽場方法的提出是為瞭克服有相互作用多體系理論計算中碰到的困難。自然界中多粒子體系普遍存在,但無論經典力學還是量子力學中,三體以及多體系不可能嚴格求解,必須採用近似方法。其中,絕大多數近似方法大都採用獨立粒子模型,即把所有粒子近似看成彼此獨立地在某種平均場中運動,因而多粒子體系的能量本征函函數可寫成各單粒子波函數的乘積(可分離形式)。

  哈特裡認為,單粒子感受到的平均場實際上是其他粒子對它作用的一種近似表示。他提出計算過程中先根據所處理問題的特點(包括對稱性、粒子相互作用的特點等),假設一個平均場,代入單粒子的能量本征方程,求出單粒子波函數。然後,根據所得波函數反回去計算出相應的平均場。這樣計算出的平均場與假設的平均場不可能完全一致,需要重新調整(所含參數的值),再從新計算。上述步驟重復多次後,在所要求的精度范圍內如計算前後的平均場一致,則計算停止。概括起來說,就是采用迭代計算,使計算前後的平均場自洽,故稱為自洽場方法。J.C.斯萊特還從變分原理來論證自洽場的合理性。

  哈特裡自洽場方法中,所構造的多電子波函數未計及全同粒子的交換對稱性。V.福克對此作瞭改進,即考慮瞭全同粒子體系波函數的交換對稱性。計算結果比哈特裡方法有明顯改進,但計算工作量更大。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計算機技術的巨大進步,哈特裡–福克自洽場方法已成為處理原子、原子核結構等多體系的極為有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