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八裏灣雷傢田,卒於北京。1919年起,先後在武昌、漢口當工人。1923年在漢口參加罷工鬥爭和“二七”後援會的工作。1925年回黃安做工,次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春組織八裏灣店員工會,任委員長,同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1928年起任中共信陽縣委書記,鄂東、鄂豫邊、鄂豫皖特委、鄂豫皖省委常務委員,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務委員,並曾任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局局長,兼鄂豫皖遊擊總司令等職,參與創建鄂豫皖蘇蘇區和組織指揮地方武裝參加反“圍剿”作戰。1932年10月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主力向西轉移,調任紅4軍第10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棗陽新集、漫川關等戰鬥。1933年起任紅4軍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川陜省委書記兼川陜遊擊總司令,參與創建川陜蘇區,參加反“三路圍攻”和儀南、營渠、宣達等進攻戰役。在反“六路圍攻”中,負責指揮東線左翼部隊,堅決執行“收緊陣地,誘敵深入”的方針,為方面軍主力實施反攻創造瞭條件。長征中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紅31軍政治委員。1935年8月被增補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並被任命為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全面抗日戰爭初期,任陜北公學生活指導委員會主任、分校政治部主任。1939年起任抗大第一分校副校長、校長,在晉東南和山東敵後堅持辦學,培養瞭大批幹部。1943年改做地方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調往東北,任遼南行政公署主任、中共遼南省委副書記。1947年起任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東線戰勤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後勤部副部長、第二部長,第四野戰軍後勤部部長,中南地區支前司令員。在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野戰軍南下作戰中,參與領導後勤保障工作。1950年12月參加抗美援朝,受命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工作。1951年6月任志願軍後勤部政治委員。在美國空軍轟炸、封鎖交通線的困難條件下,參與組織領導軍事運輸和後勤保障工作。1953年回國後,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第一副部長兼副政治委員、武裝力量監察部第一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是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五屆常務委員、一至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