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作用於體表或通過種種途徑進入機體造成病態或死亡的過程,是毒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中毒過程的後果,即中毒狀態,也簡稱中毒。中毒病的研究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職業中毒和環境污染危害範圍廣,因而中毒也是群體醫學的重要課題。

  微量化學物質通過過敏機製造成的危害不視為中毒,但致癌以及引致胎兒畸形的作用屬毒理範疇。由生物製造的對其他生物有劇毒的蛋白質毒物又稱毒素。毒素系具抗原性的大分子,一般生物原小分分子毒物(如生物堿)不屬毒素。細菌毒素是細菌致病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細菌侵入機體後制造毒素帶來的危害,如白喉心肌炎,仍視為感染的一部分。細菌在外界制造的毒素被機體直接攝入從而造成的病害,才診為中毒,如葡萄球菌毒素中毒。大多數藥物,特別是作用強大的藥物,過量時都成為毒物。因而藥理學和毒理學是姐妹學科,兩者的學理體系和研究方法基本相同。

  原因 中毒的直接病因是各種毒物導致,進一步要調查攝毒的背景場合。這其中有規律可循。辨清中毒背景才便於研究預防措施。

  一般診所和醫院所見的中毒多是傢庭場合的中毒事例,其中意外中毒占很大比例,如兒童誤服藥物、清潔劑等。食物腐敗或污染造成的中毒和煤氣中毒也很常見。此外中毒的原因還有因無知錯用藥物或超量用藥、醫生處方錯誤、亂用藥物墮胎、商品飲料和食物含毒性成分等。在自殺和他殺的案例中多使用易於得到的神經系統作用藥,如催眠藥、安定藥。因系有意致死,藥物用量均較大。

  職業場合中毒的性質因職業而異,實例如農業中的農藥中毒和工業中的金屬和溶劑中毒等等。毒物泄漏事件可造成多人急性傷亡;長期接觸有毒物也可造成嚴重的慢性中毒。一般專業衛生部門對此都有防備,有關方面的麻痹疏忽常是造成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工礦廢棄物外排可造成環境污染,這可導致附近居民的慢性中毒。因發作緩慢受害者常不自覺,有關情況常是由公共衛生部門查明。

  有的毒物是特意制造用來傷人的,如戰爭和治安防暴用毒氣。前者可致死;後者意在驅散,多用黏膜刺激劑。

  此外,不良習慣常可造成慢性中毒,這包括吸煙、喝酒和使用嗎啡、海洛因、大麻等。急性酒精中毒也不少見,常引起精神癥狀和行為障礙。酒精中毒造成的交通事故和暴力傷人還可傷及他人。

  有毒生物造成的中毒是一類重要中毒,主要見於自然環境,特別是在炎熱地區。有毒植物主要是作為食物引起中毒;有毒動物卻可主動襲擊,經傷口註入毒素,毒素經血行迅速發揮作用,有的可在短時內致命。

  過程和作用 毒物可經皮膚傷口進入機體,氣態毒物還可經肺泡進入機體,但最常見的途徑是毒物口服後經消化道黏膜吸收進入體內。一部分毒物可被胃酸、消化液及腸道菌破壞,完全不溶的毒物甚至可穿腸而過隨糞排出。毒物從入口到開始吸收要一段時間,完全吸收更需要時間,這就為治療提供瞭時間。

  高脂溶性毒物易透過腸道上皮,入血後可與血漿蛋白質緊密結合而不易經腎小球濾出,濾出的部分也易經腎小管上皮返流入血。機體內存在特殊酶系,可將這些毒物轉化為水溶性物質,以利於經腎排出。肝和肺、皮膚、腎、腸上皮等處都有這種酶系;腸上皮就是第一個轉化站,但肝臟是最主要的轉化部位。毒物經腸進入門靜脈首先要通過肝臟,在肝細胞中經過轉化,其產物一般毒性降低且水溶性大增。大多數毒物經腎排出,故保持尿液暢流是治療的一個重點。

  毒物的作用部位因毒物而異。代謝率高的組織較易受傷,故血細胞、胃腸道上皮、腦、肝、腎等都是毒物的靶組織。毒物受體多是功能性大分子,如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結合,但更常見的毒物受體是酶蛋白,例如有機磷農藥即因作用於膽堿酯酶而產生毒性。

  發現和處理 急性中毒的及時診斷和處理關乎生命。昏迷、驚厥、急性精神癥狀、急性肝腎功能衰竭以及骨髓抑制的病例,都應考慮到中毒的可能。一旦想到此可能,就應觀察中毒者身旁有無遺留的藥物容器,檢查現場存在的一切化學制劑,看是否動用過。要取體液標本送檢;明確藥物性質才有可能使用特效解毒藥。慢性中毒不易發覺,但對慢性中毒也有時間可以從容詳盡檢查。

  急慢性中毒的處理原則有相同之處,隻是急性病例的治療更為急迫,支持療法也更為重要。處理原則包括:①支持措施。②中止毒物的繼續吸收。③促進毒物排出。④使用特異解毒藥。

  預防 在群眾中進行防毒教育,防止兒童接觸毒物和加強對食品和藥物的檢驗和管理,這些均有助於預防中毒。對於職業中毒和環境污染,改進工藝減少有毒物質的使用和排放是關鍵。一些國傢中廣泛設立瞭毒物中心,負責提供預防和治療中毒方面的援助,經驗證明這種措施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