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根據人類群體的生理特徵來判斷該群體智力和道德水準的高低,用人的體貌差異解釋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的反科學理論。種族是生物學和人類學概念,所揭示的隻是遠古時期分佈於世界各地的人類群體在長期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形成的生物性差異,與人的屬性、社會發展和智力水準並無直接聯繫。從社會起源上看,種族主義的出現,是階級社會的不平等觀念隨資本主義的擴張滲入到人類社會的結果,也是西方殖民主義者進行全球擴張給人類社會種下的惡果之一。伴隨著近代科學在西西方的興起,歐美社會開始出現瞭打著科學的旗號,利用生物學和人類學的材料論證殖民主義和社會不平等合理性的思想逆流。1853~1855年,法國人J.A.de戈比諾出版瞭《論人類種族的不平等》,公開宣揚雅利安人的種族優越性,並宣稱他們是一切高等文明的創造者,成為現代種族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20世紀20~30年代,奉行種族主義的極端勢力先後在意大利和德國等國建立瞭法西斯政權,種族主義一度成為這些國傢的官方政策和思想。隨著法西斯主義的倒臺,南非成為世界上最後一個奉行種族主義信條的國傢政權。1993年12月,南非議會通過瞭非種族主義的臨時憲法,標志著種族主義作為國傢意識形態正式退出瞭歷史舞臺。在當今社會,人們普遍認識到,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可能由所謂的“高級”種族所決定,種族差異也不足以揭示人類社會的命運或某一文明的興衰。但是,由於世界各國和民族發展的不平衡,殖民主義的社會影響遠未消除,以各種科學面目出現的種族主義仍是引發社會矛盾的潛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