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戲劇界的群眾團體。1937年12月31日成立於漢口(今屬武漢)。1937年11月上海、南京相繼淪陷後,大批戲劇團體、戲劇工作者雲集武漢。1937年12月26日,由陽翰笙、王平陵等發起,推舉30人組成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籌備委員會;12月31日,協會正式宣告成立。協會以張道藩、田漢、陽翰笙、朱雙雲、洪深、唐槐秋、袁牧之、孫師毅、光未然、陳波兒、馬彥祥、應雲衛、趙丹、鄭君裏、陳白塵、宋之的、熊佛西、餘上沅、萬傢寶(曹禺)、趙太侔、章泯、崔崔嵬、夏衍、歐陽予倩、阿英、顧無為、梁實秋、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等97人為理事,張道藩、洪深、朱雙雲、田漢、陽翰笙、應雲衛、萬籟天、宋之的、唐槐秋、趙丹、熊佛西、顧無為、餘上沅等25人任常務理事。協會下設總務、話劇、歌劇、雜劇、編譯5個部。參加協會的劇種有話劇、文明戲、京劇、楚劇、漢劇、川劇、陜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滇戲、桂戲、粵劇、蹦蹦戲以及各種曲藝等。

  協會要求全國戲劇界人士摒除一切成見,鞏固超派系超地域的團結,以戲劇為民族解放戰爭服務,並決定每年10月10日為全國戲劇節(1943年後改為每年2月15日舉行)。1938年5月,協會會刊《戲劇新聞》月刊在漢口創刊,約出15期。協會在各地設有分會,其中以重慶分會影響最大。1938年下半年,協會隨大批影劇界人士遷往重慶。為慶祝第一屆戲劇節,協會和重慶分會成立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第一屆戲劇節演出委員會,組成25個移動演劇隊在市區、郊區流動演出,由100多人聯合公演瞭反映某救亡團體反間諜鬥爭的大型話劇《全民總動員》(又名《黑字二十八》,宋之的、曹禺合編)。這次演出活動持續22天,500餘名話劇和戲曲工作者、1 000餘名戲劇業餘愛好者參與瞭演出的各項工作,觀眾達數十萬人次。此後,在協會和重慶分會領導下,重慶又舉行過多次規模盛大的戲劇演出活動。1939年元旦,為紀念協會成立一周年,戲劇界舉行火炬遊行,並演出瞭組劇《抗戰建國進行曲》。同年10月組織15個話劇團體及8個平、川、漢、楚劇團體舉行慶祝第二屆戲劇節活動,演出瞭《中國萬歲》、《古城的怒吼》、《上海屋簷下》、《包得行》等大型話劇。

  此外,成都、廣州、桂林等分會也開展瞭形式多樣的抗戰戲劇活動。廣州分會於1938年組織20多個劇團參加演出瞭革命歷史劇《黃花崗》。各地演出活動廣泛開展抗日救亡宣傳,促進瞭戲劇界大聯合的鞏固。1939年後,政治形勢發生變化,協會活動日趨減少,協會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