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中國靠自力更生的力量發射瞭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的第五個航太國。截至2012年6月,中國共發射瞭100多顆衛星、4艘無人飛船、3艘載人飛船和一個空間實驗室,並發射瞭近30顆國外衛星。

圖1 “東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

圖2 “實踐”1號科學試驗衛星

  發展進程 中國航天事業創建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1956年國傢制訂的十二年科學發展計劃,把噴氣推進和火箭技術列為國傢的重點發展項目。同年,建立瞭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1958年,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提議把發射人造衛星列入科學發展規劃。此後,中國科學院成立瞭星際航行委員會和581組,在上海成立瞭上海機電設計院,開展瞭航天技術的規劃工作、學術活動、空間物理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著手建設空間環境模擬試驗室和研究人造衛星跟蹤測量技術,為發射衛星作準備。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機械工業部成立,統一管理導彈和火箭的研究、設計、試制、試驗、生產與基本建設。1968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加速瞭各類人造衛星的研制。改革開放後,航天科研管理體制先後經歷瞭航天部、航空航天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等階段。航天發射場、航天測控中心和觀測臺站亦陸續建成和完善,形成瞭完整配套的航天事業研發和生產系統。

圖3 “神舟”號飛船

  人造地球衛星 中國已發展瞭7個人造衛星系列,它們是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北鬥”導航衛星系列和海洋衛星系列。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和飛船返回技術的國傢,返回成功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制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傢。中國的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通信衛星和海洋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或接近同期國際水平。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國的衛星通信廣播、衛星氣象觀測、衛星資源勘探、衛星海洋監測、衛星測繪、衛星導航定位等有很大的發展,對國傢的經濟、國防、科教和人民生活等產生瞭重大影響,產生瞭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運載火箭 中國運載火箭是在充分利用中國彈道式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研究成果與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自行研制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可用於發射近地軌道衛星和載人飛船、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探月衛星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9 200千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最大運載能力達到5 100千克,發射成功率高,自1990年4月起多次承擔國際商業發射任務。

  載人航天 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研制載人飛船和高可靠運載火箭,開展航天醫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工程研究,選拔預備航天員,研制空間遙感和空間科學試驗裝置。1999年11月20~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瞭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標志著中國已突破瞭載人飛船的發射和安全返回技術。中國在成功發射4艘“神舟”號無人飛船的基礎上,於2003年10月15日,用“長征”2號F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載有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的“神舟”5號飛船送入太空,在太空軌道運行瞭14圈,於10月16日安全返回內蒙古航天回收著陸場。2005年10月12日,“長征”2號F運載火箭將載有兩位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神舟”6號飛船送入太空,於10月17日安全著陸。2008年9月25日載有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的“神舟”7號飛船發射,9月27日翟志剛完成出艙活動,9月28日安全著陸(見“神舟”號飛船)。中國正在研制可長期在太空運行的新型空間站。

  航天器發射場 中國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3個航天器發射中心,完成瞭各種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和各類人造衛星、試驗飛船的發射任務,並正在海南省建設新的火箭發射基地。中國航天器發射場既可完成國內發射任務,又有完成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其他國際航天合作的能力。

  航天測控 中國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測控網,由運載火箭測控系統和衛星測控網兩大系統組成。包括測控中心、陸地測控站和海上測控船隊。中國的航天測控網,能承擔從近地軌道衛星到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從衛星到飛船的航天測控任務。具備國際聯網共享測控資源的能力,測控技術達到瞭世界先進水平。2011年11月3日,“神舟”8號飛船與“天宮”1號目標飛行器自動對接,組成一座小型的低地軌道空間實驗室;12天後脫離“天宮”1號,與其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這標志著中國已成功突破瞭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測控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