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4 000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

  歷代立法 中國古代自國傢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傢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瞭一套法律體系。

  夏商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制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體現瞭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瞭神權思想。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傢,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但更趨成熟。《周禮》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內容。《呂刑》中對犯人施行5種刑罰的規定多達3 000條;同時,明確規定瞭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奴隸制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佈。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年》杜預註),鄧析編訂“竹刑”。晉國亦“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佈,限制瞭舊貴族的特權,促進瞭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佈瞭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法經》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法經》是以刑為主、諸法並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國統治者奉行法傢學說,任法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還頒佈瞭大量法令。

   秦統一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有《秦律二十九種》、《法律答問》、《封診式》3類法律文書,其內容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徭戍賦斂、軍爵賞賜、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組織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說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說法是信實的。

  唐宋 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瞭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瞭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傢也有一定影響。《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時後周的《顯德刑統》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宋朝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頒佈敕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詔敕成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編敕成為宋代最經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動。

  明清 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兩個朝代,在法律上也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的時代特點。明、清法規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

  明太祖總結歷代統治經驗,把“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治亂世用重典”等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制定瞭《大明律》《明大誥》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大明律》是明代最主要的法典。它改唐律12篇為7篇,即在名例律之下按六部官制分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改變瞭隋唐以來的封建法律體系結構。《明大誥》共4篇,是以詔令形式頒發的由案例、峻令、訓導三方面內容組成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法律效力的特種刑法。這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上前所未有的。明代還加強瞭經濟方面的立法,主要有鈔法、錢法、稅法、鹽法等。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它的篇目與《大明律》相同,在沿用唐、明五刑的基礎上,又增加瞭許多新的刑罰及民族壓迫條款。在刑罰和訴訟方面,清律規定滿人享有各種法律特權。清朝還頒佈瞭用於少數民族地區專有特定內容的單行法律,如《回律》、《番律》、《蒙古律》等。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清律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也大為增加。

  歷代行政法規 中國古代統治者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瞭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定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 西周時期的《周禮》(又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塚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6篇。《六典》即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奠定瞭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 秦代建立瞭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傢,加強瞭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佈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顯示瞭統一封建國傢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漢代確立瞭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臺六曹體制的建立,奠定瞭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 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傢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瞭國傢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權限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

  明清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典章制度,凡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代。萬歷《禦制重修明會典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瞭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采用以官為典,以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來執法。

  司法審判機關 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多不分,行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 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隻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理”。

  秦漢 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尚書臺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千石曹(東漢時),也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瞭廷尉的一部分職權。

  隋唐 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禦史臺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禦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元 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元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禦史臺,並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隻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瞭承審滿人訴訟的司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

  主要特點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①法律出於皇權,維護皇權。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審判官。歷代法律都以皇帝個人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除律外,皇帝還可根據需要隨時發佈詔、令、格、式等。②禮法結合,以儒傢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中,禮既是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自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以後,儒傢思想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以其為基礎逐步形成瞭以禮法合流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體系。維護“三綱五常”成為封建法典的核心內容,德主刑輔、禮刑並用成為法制的原則。許多法律內容都是以儒學的等級倫理關系作為定罪或赦免的標準,並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奉。③官僚、貴族享有法定特權。中國古代法律從維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以各種特權。漢代有“先請”之制,對犯罪貴族官僚的審理,要先奏請皇帝。《唐律》規定的“議”、“請”、“減”、“贖”、“官當”等按品級減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現。④諸法合體、並用,司法隸屬於行政,無獨立審判權。中國古代法律最早表現為禮刑並用,之後形成諸法合體的封建法典。從戰國李悝著《法經》始,至秦、漢、唐、宋、明、清諸律,都是以刑法為主,兼有訴訟、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內容。這種諸法合體混合編纂形式,貫穿於封建社會各朝代。

  在封建專制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直接控制司法大權。地方的審判權完全歸屬行政機關,中央雖設有專門審判機關,但其活動為皇帝所左右,監察、行政機關也可審理案件。封建社會並無獨立審判權,審判機關隻是皇帝及受皇帝控制的行政機關的附庸。這種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在中國延續瞭幾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