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宋文官的榮譽職銜。簡稱。唐至北宋前期三館、秘閣中大學士至校理,元豐改制後秘書省的秘書監至正字,通稱館職。政和六年(1116)前的集賢殿修撰、直龍圖閣、直秘閣,其後的集英殿修撰至直秘閣,通稱閣職

  唐武德四年(621)於門下省設修文館,後改稱弘文館,曾改稱昭文館>,設學士、直學士及直弘文館等,垂拱(685~688)間由宰相兼領。景龍二年(708)設大學士四人,後減為一人,由宰相兼領,習稱弘文相;宋改稱昭文館,習稱昭文相。貞觀三年(629),設史館於門下省。開元二十年(732),宰相李林甫兼監修國史,移史館於中書省,下設修撰、直史館、檢討等,監修國史後成為宰相兼職,習稱史館相。開元十三年,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殿書院,又稱集賢院,隸中書省。設學士、直學士、修撰、直集賢院、校理等,宰相兼學士銜。至德二載(757)設大學士(後曾罷設),後亦成為宰相兼職,習稱集賢相。弘(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合稱三館。唐末至宋初,新任宰相例帶館職,宋太平興國八年(983)起,新任宰相多不帶館職,後方升領館職;昭(弘)文相為上相,常兼監修國史;集賢相為次相,或兼監修國史;三相並設而分領館職時,史館相高於集賢相。

  太平興國三年新建三館成,總名崇文院,院設檢討、校書等,隸於中書(政事堂)。端拱元年(988),於崇文院中堂建秘閣,藏善本書及古字、畫,設直秘閣秘閣校理。咸平(988~1003)年間建龍圖閣,藏太宗文集、書集、字畫,稱禦書閣。設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龍圖閣,寓值於崇文院的秘閣,故又稱館職。天禧四年(1020)真宗建自己的禦書閣“天章閣”,後歷代皆為先帝建禦書閣(太祖、英宗、欽宗、理宗及以後未建)。諸禦書閣與三館合稱館閣,為儲備人才之所,也為升遷中央要職的捷徑。其他官員也以帶館閣職名為榮,通常稱為“貼職”。

  元豐五年(1082)改官制,改崇文院為秘書省,設監、少監、丞、著作郎、著作佐郎、校書郎、正字,稱為館職。原三館館職銜廢罷,原帶職名的官員任職事官(實職),即罷所帶職名;宰相也不再帶三館職銜。職事官也簡稱職,在職事官與所帶館閣職銜同時出現時,職事官簡稱職,所帶館閣榮譽職銜則稱為職名。

  元祐元年(1086)又設直集賢院、集賢校理等六職,允許內外職事官帶上述職銜作榮譽職銜。五年,又設集賢院學士銜為榮譽職銜。紹聖二年(1095),再次詔職事官罷帶職名,非職事官允許帶職名。又改集賢院學士為集賢殿修撰、直集賢院為直秘閣、集賢校理為秘閣校理。元符二年(1099),允許職事官帶集賢殿修撰、直龍圖閣、直秘閣職銜為榮譽職銜,此三職銜稱為閣職。政和六年,設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集賢殿修撰改稱)、秘閣修撰為三等,直龍圖閣下增設四禦書閣直閣,仍以直秘閣為最低,直閣分為六等,共二級九等,作為內外職事官的榮譽職銜。南宋時隨著先帝禦書閣的增加,增設直閣在直秘閣之前,通稱閣職。

  此外,觀文、資政兩殿設大學士、學士,端明殿設學士,為曾任宰相、執政者所帶職名。龍圖等禦書閣除直閣外,還設學士、直學士、待制、修撰。通常待制及以上稱為侍從官,為高級官員;卿監以下及地方官多帶修撰、直閣,少數帶待制、直學士,作榮譽職銜。其他館職也是官員常帶的榮譽職銜。

  此外,宋代門之職,又稱職,如門通事(宣贊)舍人、門祗候等,為武臣帶職,又稱貼職,比於文臣的館職清流,為武臣進取之基。

  明清時期,收藏圖書、編修國史等事務,由翰林院掌管,故又稱翰林院為“館閣”。

  

推薦書目

 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鄧廣銘.鄧廣銘全集.石傢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