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記述典章制度的圖書。最早稱“舊事”、“政典”、“典故”等。“政書”一詞作為一類文獻的總稱,始於明錢溥的《秘閣書目》。政書一般分為兩大類:一為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書,以“十通”代表;一為記述某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斷代式政書,稱為會典會要。正式據以標目影響至今者,始於《四庫全書總目》。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劉秩編成成《政典》,分門別類記述自黃帝至唐代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典章制度興廢沿革,是已知最早的平順典志體政書,已佚。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杜佑以“政典”為基礎編撰成《通典》,是第一部系統完備地記錄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的政書,也是現存最早的政書。此後,宋代鄭樵撰有《通志》,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世稱“三通”。清陸續編撰瞭“三通”的續書7種,合稱“十通”,成為通記歷代典制、史實的政書中的主體。唐德宗貞元年間(785~804),蘇冕撰成《會要》10卷,是成書最早的會要。北宋建隆二年(961),王溥撰成《唐會要》,是現存最早的會要。自此以後,歷代官修私撰會要不斷出現,至清代,春秋至明的會要已然齊備。政書還包括記述歷代或一代專門制度、禮儀的書,以及國傢頒佈的法律條文,建築、印刷等制造技術的程式和規范,如《歷代兵制》、《大清律例》、《營造法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