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之際抗清名將,民族英雄。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今福建南安東)石井鄉人。本名,字名儼,號大木。父鄭芝龍到日本經商,娶田川氏(一作翁氏)為妻。鄭成功於明天啟四年(1624),生於日本平戶(今長崎縣松浦郡),七歲時返國。崇禎十七年(1644),在南京國子監讀書。南明弘光覆亡前夕回到福建。隆武帝見其少年英俊,便賜姓朱,封忠孝伯,人稱“國姓爺”。

圖2 鄭成功手跡

圖1 鄭成功像 (清)黃梓繪(中國國傢博物館藏)

  順治三年(1646),鄭芝龍降清,堅勸不從,鄭成功乃走南澳(今屬廣東)起兵抗清,屢次拒絕清朝及鄭芝龍手書招降,聲言與鄭芝龍斷絕關系。五年四月率軍攻克同安縣。七年,計殺盤踞廈門的鄭聯,遂以廈門為抗清基地。十一年二月,清廷遣使攜“海澄公”印招撫鄭成功;八月,又遣使者及其弟鄭渡、鄭蔭前來勸降;鄭成功均堅決拒絕。十四年,南明永歷帝冊封鄭成功為延平王。

  十五年七月,率兵十餘萬,大小戰船數百艘,聯合原魯王部將張煌言北伐。因風受阻。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發,連克瓜洲、鎮江,進逼南京。張煌言和楊朝棟率領的水師前鋒,還上溯蕪湖。在南京城外因輕敵受清軍突襲大敗,驍將甘輝等死難。乃退出長江,回到廈門。十七年,清廷派達素為大將軍,調集三省兵力,進攻廈門。鄭成功奮起反擊,守住廈門。此時,清朝在全國已逐漸形成統一局面,可集中更多兵力圍剿鄭成功。面對這種局勢,鄭成功決定收復臺灣,以作為長期的抗清基地。

  臺灣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和1626年先後遭到荷蘭殖民者與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蘭打敗西班牙,占領全島,實行殖民統治。鄭成功於順治十八年(1661)三月,率領2.5萬名官兵,大小戰船數百艘,從福建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到達臺灣西南沿海。在赤嵌(今臺灣臺南)附近的禾寮港登陸。圍攻赤嵌城,用斷水辦法逼迫荷軍守軍出降。鄭成功進而炮轟荷蘭殖民者首府臺灣城(今臺南市西安平鎮)。荷蘭殖民長官揆一利用城高炮烈頑抗,攻城未下。鄭成功遂一面指揮軍隊圍困臺灣城,一面在已收復地區加強政治、經濟建設。九月,復擊退荷蘭援軍。十二月初,用火炮轟擊臺灣城東的據點烏得勒支堡,占領據點後,逼攻臺灣城。十三日,揆一獻城投降,荷蘭殖民者終於簽訂有18條款的投降書,不久即率殘部離開臺灣。鄭成功收復瞭被荷蘭殖民者盤踞38年的臺灣島。

  鄭成功改赤嵌地方為東都,設立承天府和天興縣、萬年縣,分管南北路,改臺灣城為安平鎮,後又在澎湖設立安撫司。在經濟上實施屯墾,鼓勵“寓兵於農”。註意發展對外貿易和民間貿易,並獎勵大陸東南沿海人民遷臺定居,以參加農業生產,推廣先進農耕技術。由於軍隊和移民的開墾活動,不久臺灣西部出現瞭新建的村鎮,文化教育也有瞭發展。康熙元年(1662)病故於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