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畫傢。字寶厓(厓一作巖),號夕庵夕道人,又號樵山居士觀白居士,晚號且翁。丹徒(今江蘇鎮江)人。貢生。其父自坤為佈商,亦能詩善畫,與潘恭壽、王文治等名流往來密切。張崟30歲以前與鄧石如、潘本山、黃石屏等交往,利用傢藏古代書畫學習臨摹,與前輩藝術傢討教切磋;並遊杭州、金陵等地名勝,畫藝詩文初露頭頭角。乾隆五十六年(1791)父亡,傢道中落,賣畫為生,遭到貴族、官宦的冷落,思想有所觸動,在詩句中經常譏諷豪室富戶。晚年貧病交迫。善畫花卉、竹石及山水,山水畫能脫離四王窠臼,另辟蹊徑,尤善畫松。畫風較細密,色彩雅致。有《山海長春圖》《東山草堂圖》《京口三山圖》(故宮博物院藏)等作品傳世。與同郡顧鶴慶齊名,顧善畫柳,有“張松顧柳”之譽。其傳派被稱為京江派(又作丹徒派)。著有《逃禪閣集》顧鶴慶,字子馀,號弢菴,與張崟交善。能詩,善書,工山水,尤善畫柳,輕柔秀美的柳枝,配以清麗的江南水鄉景色,境界明潔幽雅。

《京口三山圖》(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