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縱橫傢。魏國人,於魏惠王時入秦。秦惠文王以為客卿。惠文王十年(西元前328),秦使張儀、公子華(一作公子桑)伐魏,魏獻上郡15縣。至此,魏河西濱洛之地盡納入秦。是年,張儀為秦相。惠文君於十三年稱王,並以次年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之相在齧桑相會,返回即免相。次年,張儀相魏,目的是令魏與秦連橫,助秦兼併。更元八年,魏襄王背縱約而事秦,張儀歸,複相秦。十二年,為瓦解齊、楚間的縱約,張儀相於楚,使秦成功兼併楚之漢中,置漢中郡。後又歸秦,賜封五五邑,號武信君。張儀先後遊說各國服從秦國,離散東方各國之間的聯盟。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與張儀有隙,儀於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310)離秦去魏。據《竹書紀年》,張儀於此年五月卒於魏。

  《戰國策》記載張儀與蘇秦是相對立的一縱一橫,互相著文攻擊對方。後來司馬遷受此影響,在《張儀列傳》中將張儀與蘇秦列為同時之人,還說蘇秦發跡之後,張儀受蘇秦激勵而入秦,又記張儀之卒在蘇秦後,這皆與史實不符。據考證,張儀在前,蘇秦在後。蘇秦是張儀死後才在政壇上初露頭角。在縱橫傢中張儀是蘇秦的前輩。《史記》記張儀的年代基本正確,而把蘇秦的經歷提前瞭約30年。張儀與公孫衍、惠施、陳軫同時。他和公孫衍一橫一縱,足以左右天下局勢。《孟子·滕文公下》記載:“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荀子·臣道》則認為他和蘇秦皆佞媚變詐之人。司馬遷也說張儀、蘇秦“二人真傾危之士”。

  《漢書·藝文志》縱橫傢類有《張子》10篇,當是張儀作品及相關資料的匯編。此書漢以後亡佚。傳世的一件戰國銅戈上有“十三年相邦儀之造”和“咸陽工師”的銘文,當是秦惠文王十三年張儀任相邦時所監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