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或政治集團採取緊急措施,由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統一調動人力、物力和財力適應戰爭需求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動。又稱國防動員。包括武裝力量動員、國民經濟動員、科學技術動員、人民防空動員和政治動員等。按規模分為總動員和局部動員;按方式分為公開動員和秘密動員;按戰爭進程分為戰爭初期動員和持續動員。按類型分為平時動員準備和戰時動員實施。戰爭動員是將戰爭潛力轉化為實力的基本保障,關係到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影響國傢的安全與發展。決定動員實施的許可權限,屬於國傢最高權力機關,動員令通常由國傢元首或政府首腦發佈。

  簡史 戰爭動員是戰爭的產物,隨著戰爭的發展而發展。在古代,雖然沒有“動員”的概念,但在戰爭爆發前後,已有發佈誓言或檄文,征募兵士,征用車馬,籌措糧草,擴編軍隊等動員活動。歷代王朝為瞭戰時迅速擴大軍隊,平時都建有兵員補充制度。但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還處於低級階段。“動員”一詞迄今較早見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期間(一說源於德文)。法國國民公會於1793年8月頒佈《全國總動員法令》,在很短時間內,組建瞭一支42萬人的軍隊,動員生產瞭大量武器裝備,使戰爭獲得瞭有效的物質保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的規模空前擴大,持續時間長,物資消耗急劇增加,戰前儲備不能滿足戰爭需要,主要參戰國進行瞭廣泛、深入的戰爭動員,把整個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的國傢和兵力更多,空間更廣闊,時間更長,戰爭動員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和外交等各個領域進行,動員的廣度和深度達到瞭新的水平。在戰爭期間,法西斯德國共動員兵力1 700萬人,生產飛機10.4萬架、坦克6.68萬輛、火炮17.45萬門,以及大量的輕武器和彈藥。蘇聯在遭到德國突然襲擊的當天就發佈瞭動員令,在戰爭期間共動員兵力2 700萬人,占總人口的14.1%;生產飛機10.8萬架、坦克9.5萬輛(含自行火炮)、火炮53.6萬門等,保障瞭戰爭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動員,極大地豐富瞭動員的實踐和理論。戰後,許多國傢更加重視戰爭動員,從理論上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論證;從實踐上不斷完善動員機制和法規建設,制定動員方針和政策,按照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原則作好應付各種戰爭的動員準備。

圖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號召全民參戰的宣傳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戰爭動員 中國革命戰爭時期,在毛澤東關於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進行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實行全黨動員、全民動員的方針,成功地實施瞭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動員,為壯大人民軍隊,發展人民武裝,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發揮瞭巨大作用。特別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各級軍事領導機關和黨政部門都設立武裝委員會、支前委員會,加強瞭對戰爭動員工作的領導。通過土地改革和深入的政治動員,發動廣大青年積極參軍參戰,動員廣大群眾參加民兵組織,配合軍隊作戰。到解放戰爭後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到530萬人,民兵發展到550萬人。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動員支前民兵、民工880萬人,擔架36萬副,大車、小車139萬輛,糧食6.9億千克,有力地保障瞭軍隊作戰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抗美援朝戰爭和歷次邊境自衛反擊戰中進行瞭不同規模的局部動員,保障瞭戰爭的需要。

  特點 ①高技術局部戰爭持續時間短,要求戰爭動員盡可能在戰前完成。如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持續的時間較以往大規模全面戰爭大為縮短,並呈現初戰即決戰的特征,戰爭初期動員特別是開戰前的動員顯得極為重要。②高技術局部戰爭是戰爭雙方先進武器裝備與高新技術人才之間的較量,要求動員重點轉向科技動員。常備力量作戰對後備力量的動員需求,已從體能型保障力量轉到智能型保障力量,從提供一般性勤務保障轉向科技保障。海灣戰爭中,美軍征召的10餘萬在科威特戰區執行任務的預備役人員,57%的人員擔負技術保障任務。為保障海外的50多萬軍隊作戰,美國政府中有80多個經濟和技術部門負責為軍隊籌集作戰裝備與物資。③高技術局部戰爭消耗巨大、代價昂貴且目的有限,要求戰爭動員由粗放型轉變為效益型,註重動員資源的合理利用與配置。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戰爭動員已成為民眾參與戰爭的戰略平臺。高技術戰爭運用當代網絡技術手段獲取、傳輸和控制信息,信息技術的多樣性、應用的廣泛性、社會的普及性以及易受攻擊性,為更多的平民參加戰爭提供瞭新的武器和新的天地。在科索沃戰爭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體化軍事組織大量的作戰命令就是通過互聯網下達的,而南斯拉夫聯盟的“網上戰士”也將大量含有病毒的電子郵件投向北約網站,不時造成其計算機系統癱瘓。

  準備 平時的動員準備是戰時動員實施的基礎。平時作好動員準備,積蓄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後備力量,對戰時實施快速動員,奪取戰爭勝利具有重要意義,還可以起到遏制戰爭、威懾敵人的作用。

  實施 戰爭動員依據國傢發佈的動員令和動員計劃組織實施,其實施過程,實質上是將戰爭潛力轉化為戰爭實力的過程。不同時期各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等情況不同,戰爭動員的范圍、規模和方式也有差異,但實施戰爭動員的基本方法大體相同:①國傢發佈動員令,宣佈全國或部分地區進入戰時狀態,實行戰時管制,建立健全戰時領導指揮機構,實施各項動員計劃,落實各項動員措施。②運用廣播、電視、報刊、文藝和互聯網等宣傳工具,對全體軍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動員參軍參戰,並爭取友好國傢的同情和支持。③按戰時編制將現役部隊補充滿員,預備役部隊轉為現役;征召預備役軍官和士兵,擴建原有部隊,組建新的部隊;加強民兵、預備役人員的臨戰訓練,以保證補充擴大軍隊。④將國民經濟相關部門迅速轉入戰時軌道,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安排軍需民用;適時調整經濟建設佈局和產業、產品結構,擴大軍工生產,實施部分工業轉產,保障戰爭需要。⑤將交通運輸部門迅速轉入戰時體制,利用交通運輸線、設施和運輸工具,保障軍隊兵員和武器裝備、作戰物資的運輸。⑥統一組織科研部門、科研人員,利用科研設施和科研成果,開拓新的軍事科研領域,加速研制新式武器裝備。⑦按照預定計劃疏散城市居民,健全警報報知系統。

圖2 朱德在延安作抗日戰爭動員

圖3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廣大青年踴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

  發展趨勢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並廣泛應用於軍事,戰爭形態高技術化、作戰方式多樣化和武器裝備信息化速度日益加快,適應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動員將繼續是一個時期內戰爭動員的基本樣式。科學技術領域日益成為戰爭動員的重點,綜合國力對戰爭動員的影響越來越強,戰爭動員的內容和范圍愈加廣泛,戰爭動員更加依賴於法規制度和計劃的完善,戰略物資儲備在戰爭動員中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保存戰爭潛力將成為戰爭動員重要的環節。